本發(fā)明涉及沖壓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斜楔滑塊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與沖壓方向垂直的零件加工方式在是零部件加工過程中比較常用的加工方式,目前水平方向成型刀塊的驅動方式采用吊裝斜楔形式,即上、下模各安裝有一塊斜向塊,兩塊斜向塊配合作用,通過上模下行過程中上斜向塊的下行與下斜向塊配合驅動側整形刀塊水平運動,回程則需要安裝有專用于回程的彈簧。
由于這種傳統(tǒng)的斜楔驅動機構組成部分比較復雜,各部分之間的運動協(xié)調起來比較費勁,占用空間較大,回程過程中需要單獨設置彈簧驅動回程。當模具結構緊湊的情況下斜楔的布置空間不足會產生無法布置斜楔的情況。另外,由于傳動機構相對復雜,加工調試難度增加,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斜楔滑塊傳動機構,以期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斜楔驅動機構結構較復雜占用空間較大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斜楔滑塊傳動機構,包括固定在上模板底側的驅動塊和滑動安裝在下模板頂側的斜楔滑塊,所述斜楔滑塊的一側固定有側整形刀塊,所述驅動塊由上至下依次為豎向設置的固定段和與斜楔滑塊驅動方向反向傾斜的驅動段;所述斜楔滑塊的頂部設有一與所述驅動塊配合的導槽,所述導槽靠近所述側整形刀塊一側的斜面為其驅動面,所述導槽遠離側整形刀塊一側的斜面為其回位面;驅動時,所述驅動塊與所述驅動面配合,所述回位面與驅動塊間具有間隙;回位時,驅動塊與所述回位面配合,所述驅動面與所述驅動塊間具有間隙。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塊的底端始終正對所述導槽的開口。
優(yōu)選地,所述導槽具有預設寬度,所述驅動段與上模板驅動方向所成的夾角為銳角。
優(yōu)選地,沿所述斜楔滑塊運動方向兩側的下模板上還分別凸設有一限位塊,所述斜楔滑塊在兩所述限位塊間運動。
優(yōu)選地,所述導槽開設在所述斜楔滑塊的中間位置,所述斜楔滑塊靠近側整形刀塊一側的頂端面低于所述斜楔滑塊遠離所述側整形刀塊一側的頂端面。
優(yōu)選地,所述導槽包括頂部豎向的導向槽和底部傾斜的驅動槽,所述驅動槽與所述驅動段平行,所述導向槽的深度大于所述驅動段的長度。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槽與所述驅動段平行。
優(yōu)選地,在所述斜楔滑塊的底端兩側分別向外水平延伸一滑板;在所述下模板上還固定有一組導板,各所述導板均為倒置的l型結構,兩所述導板與所述下模板圍成一沿側整形方向開設的導滑槽;所述滑板與所述導滑槽滑動配合。
本發(fā)明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過安裝于上模板上的驅動塊直接與斜楔滑塊的配合來完成滑塊的左右運動,從而完成整形刀塊的整形以及退出工作,無需單獨增設彈性零件將滑塊退回完成退出,結構簡化,制造與維護成本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斜楔滑塊傳動機構的軸測圖。
圖2為圖1斜楔滑塊傳動機構的剖視圖。
圖3為斜楔滑塊傳動機構工作完成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4為驅動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斜楔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本發(fā)明圖中:1-驅動塊2-斜楔滑塊21-導槽211-驅動面212-回位面3-導板4-前限位塊5-側整形刀塊6-上整形刀塊7-工件8-上模板9-擋板10-后限位塊11-下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如圖1至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斜楔滑塊傳動機構,包括固定在上模板8底側的驅動塊1和滑動安裝在下模板11頂側的斜楔滑塊2,斜楔滑塊的2一側固定有側整形刀塊5,其中,本方案中,
驅動塊1由上至下依次為豎向設置的固定段和與斜楔滑塊驅動方向反向傾斜的驅動段,驅動段用于驅動斜楔滑塊前后移動,從而完成整形和回位。
固定段與上模板8固定連接,其可采用螺紋形式,在上模板8的底面上還可設置一組擋板9,用于限位驅動塊1固定段的安裝,固定段安裝在兩擋板9間。
在斜楔滑塊的頂部設有一與驅動塊1配合的導槽21,導槽靠近側整形刀塊5的一側斜面為其驅動面211,導槽21遠離側整形刀塊5的一側斜面為其回位面212。
驅動時,驅動塊1與驅動面211配合,通過兩斜面的配合,將上模板8向下的運動轉為斜楔滑塊2向工件7方向的水平運動,進而使得安裝在斜楔滑塊2前側的側整形刀塊5與安裝在模具上的上整形刀塊6配合,完成工件7的側整形,此時回位面212與驅動塊1間具有間隙,以確保驅動時,回位面212不與驅動塊1接觸。
同樣地,回位時,驅動塊1與回位面212配合,完成斜楔滑塊2的回位,此時,驅動面211與驅動塊1間具有間隙,以確保回位時,驅動面211不與驅動塊1干涉。即,驅動和回位均通過驅動塊的特殊結構來實現。
本方案通過安裝于上模板上的驅動塊直接與斜楔滑塊的配合來完成滑塊的左右運動,從而完成整形刀塊的整形以及退出工作,無需單獨增設彈性零件將滑塊退回完成退出,結構簡化,制造與維護成本低。
其中,在運動時,驅動塊1的底端始終正對導槽21的開口,以確保上模板8帶動驅動塊1上下運動時,驅動塊1能順利進入導槽21,并與驅動面211或回位面212配合。其可通過以下兩種實施例的采用確保其順利進入。
實施例一
通過在斜楔滑塊2兩側設置限位塊實現,結合圖1和圖2所示,具體為,在斜楔滑塊2沿其運動方向兩側的下模板11上分別凸設有一限位塊,具體為前側的前限位塊4和后側的后限位塊10,斜楔滑塊2在兩限位塊間運動,限位塊限制了斜楔滑塊的前后位移,使得開設在斜楔滑塊2上的導槽21始終正對驅動塊1。
實施例二
通過設置導槽21的寬度以及驅動塊1和導槽21的角度實現。也即,在本實施例中,導槽21具有預設寬度,此時,應確保驅動塊1的驅動段與上模板驅動方向所成的夾角為銳角,由于導槽21是與驅動塊形狀相同的,因此其彎折的角度同樣為銳角。銳角的采用不致使模具過大浪費材料,驅動塊1與導槽21配合時,斜楔滑塊2的橫向滑移距離不至于過大。當然,也可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同時采用,以確保驅動塊的底端始終正對導槽的開口。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導槽21包括頂部豎向的導向槽和底部傾斜的驅動槽,驅動槽與驅動塊的驅動段平行,導向槽的深度大于驅動段的長度,以確保上模板8帶動驅動塊1向下運動時,導槽21不影響驅動塊向下的運動。
繼續(xù)參照圖5所示,導槽21開設在斜楔滑塊的中間位置,斜楔滑塊2靠近側整形刀塊5一側的頂端面低于斜楔滑塊1遠離側整形刀塊5一側的頂端面;由于驅動塊1是向驅動塊驅動方向反向彎折的,因此,驅動塊1彎折一側的平面較高,此部分對驅動塊1的彎折段剛剛進入導槽時就其阻擋作用,另一側設置較低,其目的是方便驅動塊1伸入導槽內。
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在斜楔滑塊2的底端兩側分別向外水平延伸一滑板;在下模板上還固定有一組導板3,各導板3均為倒置的l型結構,兩導板3與下模板11圍成一沿側整形方向開設的導滑槽;滑板與導滑槽滑動配合。
本發(fā)明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上模板隨機床下行,帶動斜楔傳動器1一起運動,直至與斜楔滑塊2直線部分接觸,繼續(xù)下行,當驅動塊1的傾斜部分下端與斜楔滑塊2接觸后,開始驅動斜楔滑塊2沿導滑槽向右側運動,從而帶動安裝在斜楔滑塊2上的側整形刀塊5一起運動,直至機床運動至下死點,驅動塊1停止向下運動,側整形刀塊5與上整形刀塊6配合工作完成工件7的整形工作,工作完成后,上模板8帶動驅動塊1一起隨機床上行,驅動塊1傾斜部分的上表面與斜楔滑塊2接觸,從而帶動斜楔滑塊2沿向左側運,直至與后限位塊10接觸,完成一個工作循環(huán)。
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發(fā)明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