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
[0001]本申請是名稱為“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國際申請日為2011年11月01日、國際申請?zhí)枮镻CT/JP2011/006114、國家申請?zhí)枮?01180050411.6的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附設有助力機構的缸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適合將工件、模具等被固定物大力地固定且保持其固定狀態(tài)的技術。
【背景技術】
[0003]在這種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中,以往,具有專利文獻I (日本國?特開2007-268625號公報)記載的缸裝置。該以往技術構成如下。
[0004]作為輸出桿的夾緊桿可向上下方向移動地被插入殼體。插入到上述殼體的上部內的桿用的第一活塞被固定在夾緊桿,且在該第一活塞的上下兩側形成第一鎖止室和第一釋放室。插入到上述殼體的下部內的助力用的第二活塞可向上下方向移動地外嵌于上述夾緊桿,且在該第二活塞的上下兩側形成第二鎖止室和第二釋放室。
[0005]而且,在對上述夾緊桿進行鎖止驅動時,向上述第一鎖止室以及第二鎖止室供給壓縮空氣,向下驅動上述第一活塞以及第二活塞。這樣一來,首先,在上述鎖止驅動的低負荷行程時,上述第一活塞向下驅動該夾緊桿,在此后的高負荷行程時,上述第二活塞經助力機構向下助力驅動該夾緊桿。
[0006]以往,上述助力機構具備設置在夾緊桿的下部的卡合槽和擺動自由地支撐在上述殼體的下部的多個爪部件。而且,在上述助力驅動時,被向下驅動的第二活塞的錐面使爪部件向半徑方向的內方擺動,使該爪部件卡合在卡合槽。
[0007]在先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68625號公報
[0010]在上述以往技術中,因為采用使爪部件擺動的方式的助力裝置,所以,該助力裝置的外形尺寸大,缸裝置大型。
[0011]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小型地制造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
【發(fā)明內容】
[0012]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例如,如圖1A至圖1D或者圖2或圖3A至圖3D所示,像下述那樣構成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
[0013]具備可向軸心方向移動地插入殼體I的輸出桿2、在前述殼體I內與前述輸出桿2連結的第一活塞21、在前述輸出桿2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可向軸心方向移動地被插入前述殼體I的第二活塞22、對作用于該第二活塞22的軸心方向的力進行助力轉換并向前述輸出桿2的傳遞部37傳遞的助力機構36。該助力機構36具有楔空間39和卡合部件40。前述楔空間39被形成為,在前述第一活塞21和前述第二活塞22向軸心方向相對移動,前述助力驅動開始時,在前述輸出桿2的前述傳遞部37和設置在前述殼體I上的承接部38之間向半徑方向的內方變窄。前述卡合部件40在前述助力驅動開始前與前述輸出桿2的外周面中的除前述傳遞部37以外的外周面接觸,另外,前述卡合部件40在該助力驅動開始時,由前述第二活塞22向前述楔空間39推出。
[0014]因為本發(fā)明與以往技術的擺動式的助力裝置不同,采用具有楔空間的楔式助力裝置,所以,該助力裝置的外形尺寸小,能夠小型地制造缸裝置。
[0015]優(yōu)選在本發(fā)明附加下述結構。
[0016]前述第二活塞22在前述殼體I內相對于前述第一活塞21配置成直列狀。前述助力機構36在該助力驅動時,將使前述第二活塞22向軸心方向的一端側移動的力反轉為朝向軸心方向的另一端側的力,且進行助力轉換,向前述傳遞部37傳遞。前述卡合部件40構成為,可切換成在前述助力驅動時與前述傳遞部37卡合的狀態(tài)和在該助力驅動開始前的低負荷行程時與前述輸出桿2的外周面中的與前述傳遞部37相比為軸心方向的另一端側的外周面接觸的狀態(tài)。
[0017]另外,優(yōu)選在本發(fā)明附加下述結構。
[0018]前述第二活塞22在前述殼體I內相對于前述第一活塞21配置成直列狀。前述助力機構36在該助力驅動時,將使前述第二活塞22向軸心方向的一端側移動的力反轉為朝向軸心方向的另一端側的力,并進行助力轉換,向前述傳遞部37傳遞。將推壓部48設置在前述第二活塞22,所述推壓部48是用于在前述助力驅動開始時將前述卡合部件40向前述楔空間39推出的推壓部48,也就是在該助力驅動開始前的低負荷行程時,將前述卡合部件40朝向前述輸出桿2的外周面中的與前述傳遞部37相比為軸心方向的另一端側的外周面向半徑方向的內方推壓的推壓部48。
[0019]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在前述楔空間39向周方向空出規(guī)定的間隔,插入多個前述卡合部件40。
[0020]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前述卡合部件40由滾珠構成。
[0021 ] 再有,本發(fā)明優(yōu)選附加后述的各實施方式記載的特有的結構。
【附圖說明】
[0022]圖1中,圖1A到圖1D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式圖。圖1A是缸裝置的釋放狀態(tài)的立視的剖視圖。圖1B是表示上述缸裝置的鎖止驅動行程的低負荷行程的終期狀態(tài),是與上述圖1A類似的圖。圖1C是表示上述缸裝置的助力驅動的初期狀態(tài),是與上述圖1A類似的圖。圖1D是表示上述缸裝置的助力驅動的終期的鎖止狀態(tài),是與上述的圖1A類似的圖。
[0023]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缸裝置,是相當于上述圖1C的圖。
[0024]圖3中,圖3A至圖3D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圖3A是表示設置在缸裝置上的回轉式的夾緊部件的退讓狀態(tài)的圖,是與前述圖1A類似的圖。圖3B是表示上述缸裝置的鎖止驅動工序中的上述夾緊部件的回轉結束狀態(tài),是相當于前述圖1A的狀態(tài)和前述圖1B的狀態(tài)之間的狀態(tài)的圖。圖3C是表示上述夾緊部件的鎖止準備狀態(tài),是與前述圖1C類似的圖。圖3D是表示上述夾緊部件的鎖止狀態(tài),是與前述圖1D類似的圖。
[0025]圖4是設置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助力機構的放大圖,左半圖表示釋放狀態(tài),右半圖表不鎖止狀態(tài)。
[0026]圖5是表示上述助力機構的變形例,是相當于上述圖4的左半圖的釋放狀態(tài)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圖1A至圖1D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式圖。
[0028]首先,通過表示釋放狀態(tài)的圖1A,說明帶助力機構的缸裝置的構造。
[0029]輸出桿2可向上下方向移動地被插入殼體I。在設于上述殼體I的上端壁(第一端壁)Ia的上部孔5經封閉部件6緊密狀地支撐著輸出桿2的上桿部分2a,且在設于上述殼體I的下端壁(第二端壁)Ib的下部孔7支撐著輸出桿2的下桿部分2b。該下桿部分2b被形成為與上桿部分2a相比為大徑。
[0030]在上述殼體I的主干部Ic上下形成第一缸孔11和第二缸孔12。桿用的第一活塞21經封閉部件14緊密狀插入第一缸孔11,該第一活塞21被固定在輸出桿2。另外,助力用的第二活塞22經外封閉部件16緊密狀插入第二缸孔12,且該第二活塞22經內封閉部件17可向上下方向移動地緊密狀外嵌于輸出桿2。
[0031]在上述第一活塞21和上述第二活塞22之間配置鎖止室25。能夠經鎖止供排路26和鎖止端口(未圖示出)相對于該鎖止室25供給以及排出鎖止用的壓縮空氣。
[0032]另外,在上述第一活塞21的上側配置第一釋放室31,且在上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