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該殼體I的上端壁(第一端壁)Ia相比向上方突出的前述輸出桿2的上部,經(jīng)第一銷51在上下方向可旋轉地支撐著夾緊部件55的左端部。在該夾緊部件55的橫方向的中間部,經(jīng)第二銷52可旋轉地支撐著連桿部件56的上部。該連桿部件56的下部經(jīng)第三銷53被可旋轉地支撐在從上端壁Ia向上突出的支撐部57。
[0058]設置在第二活塞22的下部的推壓部48替代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傾斜面,被構成為剖視時圓弧面。設置在殼體I的下端壁(第二端壁)Ib的上部的承接部38由傾斜槽的底壁構成,傾斜成隨著趨向下方而靠近軸心。
[0059]在上述缸裝置的鎖止驅動時,首先,如圖2所示,鎖止室25的壓縮空氣經(jīng)第一活塞21使輸出桿2上升,助力機構36向助力驅動的初期狀態(tài)被切換,且上述夾緊部件55向順時針的方向快速地旋轉。接著,在設置在上述夾緊部件55的右端部的推壓螺栓58從上側與工件(未圖示出)接觸,高負荷作用于上述輸出桿2時,上述鎖止室25的壓縮空氣經(jīng)第二活塞22和上述助力機構36的卡合滾珠40大力地上推上述輸出桿2,據(jù)此,上述夾緊部件55向順時針的方向被大力地驅動。
[0060]另外,上述缸裝置的釋放驅動如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那樣,以與上述鎖止驅動相反的順序進行。
[0061]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能夠像下述那樣變更。
[0062]使上述輸出桿2的下部向與下端壁Ib相比的下方突出,且將上述的突出部分緊密狀插入該下端壁lb。而且,在上述突出部分的下部連結缸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被檢測部,使限位開關等的傳感器與該被檢測部面對面。
[0063]圖3A至圖3D以及圖4的第三實施方式是舉例表示將固定工件等被固定物(未圖示出)的回轉式夾緊機構設置在缸裝置的情況。
[0064]首先,根據(jù)圖3A(釋放狀態(tài))說明缸裝置的構造。
[0065]在前述殼體2的主干部Ic向上地形成第一缸孔11和第二缸孔12。在下側的第一缸孔11插入桿用的第一活塞21,且在上側的第二缸孔12插入助力用的第二活塞22。在上述第一活塞21的下側配置第一釋放室31,且在上述第二活塞22的上側配置第二釋放室32。在該第二釋放室32內(nèi)配置前述助力機構36。
[0066]S卩、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和助力機構36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相比上下相反地配置。
[0067]更詳細地說,在前述的各實施方式的各圖中,作為輸出桿2的軸心方向的一端側的第一端側為上側,且作為軸心方向的另一端側的第二端側為下側,與此相對,在該第三實施方式的各圖中,作為輸出桿2的軸心方向的一端側的第一端側為下側,且作為軸心方向的另一端側的第二端側為上側。
[0068]而且,在前述殼體I的下端壁(第一端壁)Ib的下部孔7可向上下方向移動且可繞軸心旋轉地支撐著前述輸出桿的下桿部分2b,在上述殼體I的上端壁(第二端壁)Ia的上部孔5可向上下方向移動且可繞軸心旋轉地緊密狀支撐著上述輸出桿2的上桿部分2a。上述輸出桿2向與上述上端壁Ia相比的上方突出,在該輸出桿2的突出部由螺母61安裝著由懸臂構成的夾緊部件55 (參見圖3B至圖3D)。
[0069]另外,輸出桿2的桿主體2c被形成為與上述的上桿部分2a相比為大徑。
[0070]在上述的下端壁Ib和下桿部分2b設置導向機構62。該導向機構62為公知的構造,構成如下(例如,參見日本特開2004-1163號公報)。
[0071]在下桿部分2b向周方向等間隔地形成多個導向槽63(這里,僅表示一個導向槽63)。各導向槽63通過將螺旋狀的回轉槽63a和直行槽63b向上相連而構成(參見圖3B)。與上述各導向槽63嵌合的引導滾珠64被插入設置在從下端壁Ib向上突出的筒部件65上的貫通孔66。旋轉套管67外嵌于上述的多個引導滾珠64。
[0072]另外,前述的助力機構36主要如圖4的放大圖所示,構成如下。在該圖4中,左半圖表示釋放狀態(tài),右半圖表示鎖止狀態(tài)。
[0073]在設置在上桿部分2a和桿主體2c之間的階梯部69形成前述的傳遞部37。S卩、在上述的階梯部69向周方向大致等間隔地形成四個凹處43 (這里僅圖示出一個凹處43),各凹處43的底壁構成上述的傳遞部37。該傳遞部37傾斜成隨著趨向上方而靠近軸心。
[0074]再有,在上述殼體I的上端壁(第二端壁)Ia上,由銷72對阻止套管71進行止轉。在該阻止套管71的下部形成前述承接部38。該承接部38由槽的底壁構成。而且,上述承接部38具備隨著趨向下方而靠近軸心的內(nèi)傾斜壁74以及外傾斜壁75。
[0075]另外,設置在殼體I的主干部Ic上的前述擋塊部49由擋環(huán)構成。
[0076]上述結構的缸裝置像下述那樣工作。
[0077]在圖3A的釋放狀態(tài)下,從鎖止室25排出壓縮空氣,且向第一釋放室31和第二釋放室32供給壓縮空氣。據(jù)此,第二釋放室32的壓縮空氣將第二活塞22向下方推壓,且第一釋放室31的壓縮空氣將第一活塞21向上方推壓。
[0078]據(jù)此,前述夾緊部件55被切換為回轉退讓狀態(tài)。
[0079]在鎖止驅動上述缸裝置時,在圖3A的釋放狀態(tài)下,將第一釋放室31和第二釋放室32的壓縮空氣排出,且向鎖止室25供給壓縮空氣。
[0080]這樣一來,首先,鎖止室25的壓縮空氣將第一活塞21向下方推壓,以低負荷使輸出桿2下降,且將第二活塞22逐漸向上方推壓。據(jù)此,如圖3B所示,前述的引導滾珠64 —面經(jīng)回轉槽63a以低負荷使上述輸出桿2以及前述夾緊部件55回轉,一面下降,與此同時,在設置于該輸出桿2的階梯部69的前述傳遞部37和設置于前述阻止套管71的承接部38之間開始形成前述楔空間39。
[0081]接著,如圖3C(助力驅動的初期狀態(tài))所示,前述的引導滾珠64經(jīng)導向槽63的直行槽63b以低負荷使上述輸出桿2直行并下降,接著,在前述夾緊部件55的右部下面被阻止在工件(未圖示出),高負荷作用于上述輸出桿2時,第二活塞22的向上的推力經(jīng)助力部41逐漸將卡合滾珠40向半徑方向的內(nèi)方推壓。據(jù)此,該第二活塞22的向上的推力經(jīng)助力部41、卡合滾珠40、承接部38和傳遞部37被助力轉換為向下的力,該輸出桿2向下方被大力地驅動。
[0082]此后,如圖3D (助力驅動的終期的鎖止狀態(tài))所示,第二活塞22經(jīng)助力機構36的卡合滾珠40將被前述工件(未圖示出)阻止了下降的輸出桿2向下方大力地推壓。因此,通過由該助力機構36產(chǎn)生的下推力和由第一活塞21產(chǎn)生的下推力的合力,上述輸出桿2經(jīng)夾緊部件55將上述工件向工作臺等固定臺(未圖示出)大力地推壓。
[0083]在將上述缸裝置從圖3D的鎖止狀態(tài)向圖3A的釋放狀態(tài)切換時,在上述圖3D中,排出鎖止室25的壓縮空氣,且向第一釋放室31以及第二釋放室32供給壓縮空氣。據(jù)此,上述缸裝置以與上述鎖止驅動相反的順序向釋放狀態(tài)切換。
[0084]優(yōu)選傳遞部37相對于上述輸出桿2的軸心的傾斜角度在20度至60度的范圍,更優(yōu)選在25度至45度的范圍。優(yōu)選助力部41相對于輸出桿2的軸心的傾斜角度在8度至15度的范圍。這些點在前述的各實施方式中也同樣。
[0085]上述的第三實施方式能像下述那樣變更。
[0086]上述導向機構62當然不限于例示的構造。例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