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腳輪,特別是關于一種具有定向、煞車等功能的腳輪結構。本發(fā)明還涉及上述腳輪結構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一般為了使載體(病床、精密儀器或工作臺等)移動方便、省力,通常于載體下方設置有腳輪,一開始的腳輪為一種固定式不可旋轉(zhuǎn)的設計,導致載體僅能夠直行而無法轉(zhuǎn)彎,為此,市面上開發(fā)出一種旋轉(zhuǎn)式腳輪,以提供該載體位移時能夠轉(zhuǎn)彎的功能,而后又為了防止當該腳輪靜止時會因為地面不平或受其他因素自行移動,因此便設計出一種配置有煞車踏板的腳輪,可以讓人控制該載體位移后的煞車止動。
然而該等普通具煞車功能的腳輪仍因為于移動的過程中,因為該腳輪會任意的旋轉(zhuǎn)使得該載體在直行位移的過程中容易因施與該載體的推力不平均,而使得該載體的行進位移方向不易受到控制。
當該載體配置有旋轉(zhuǎn)式腳輪時,雖然該載體可以視需求而得以順利的進行轉(zhuǎn)彎動作,但在執(zhí)行位移的過程中會有不易控制該載體行進位移方向的缺陷,又當該載體配置有最傳統(tǒng)的腳輪時(即固定不可旋轉(zhuǎn)的腳輪),雖然該載體在直行位移方向上得以獲得控制,但不易轉(zhuǎn)彎,是以需要一種具有定向、煞車等功能的腳輪結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腳輪結構,其是使該腳輪視需求直行轉(zhuǎn)向、定向及煞車等功能。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在于提供所述腳輪結構的使用方法。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所述腳輪結構包括:
一主座體、一軸心、一定向機構、一煞車機構、一復位踏板及一輪件,其中:該主座體為可相對旋轉(zhuǎn)的與該軸心結合,該軸心的一端伸入該主座體,該軸心伸入該主座體的一端固定套設一第一卡齒件及一第二卡齒件,該第一卡齒件開設一第一槽部,該第二卡齒件開設一第二槽部;
該定向機構包括一定向踏板、一第一翹板,該定向踏板的一端具有一定向踏部,該定向踏板的另一端成形一第一推抵部及一第一抵壓部,該定向踏板及該第一翹板樞設于 該主座體,該第一翹板的一端為一第一受抵部,該第一翹板的另一端成形一第一卡制部,該定向踏板的第一推抵部抵于該第一受抵部,該卡制部是面對該第一卡齒件的該第一槽部;
該煞車機構包括一煞車踏板及一第二翹板,該煞車踏板的一端具有一煞車踏部,該煞車踏板的另一端的一側成形一第二抵壓部,該煞車踏板具有該第二抵壓部的另一側成形一第二推抵部,該煞車踏板樞設于該主座體,該第二翹板的一端成形一第二受抵部,該第二推抵部抵于該第二受抵部,該第二翹板的另一端形成一第二卡制部,該第二卡制部是面對第二卡齒件的該第二槽部,該第二翹板的兩側分別延伸出一第三卡制部,該第二推抵部抵于該第二受抵部;
該復位踏板樞設于該主座體,該復位踏板的一端為一復位踏部,該復位踏板的另一端成形一第三抵壓部,該第三抵壓部是面對該第一抵壓部及該第二抵壓部;
該輪件包括一第一側輪及一第二側輪,該第一側輪及該第二側輪分別樞設于該主座體的兩側,該第一側輪及該第二側輪分別成形一限止輪齒,該限止齒輪是分別成形于該第一側輪及該第二側輪相互面對的一側,該限止輪齒具有多個卡槽,該第二翹板的該第三卡制部面對該多個卡槽。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還提供所述腳輪結構的使用方法,包括:
踩踏該定向踏板,使該定向踏板以該第三樞設件為樞軸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第一翹板,使該第一翹板同步旋轉(zhuǎn),進而使該第一翹板的第一卡制部卡入該第一卡齒件的該第一槽部;
踩踏該煞車踏板,使該煞車踏板以該第三樞設件為樞軸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第二翹板,使該第二翹板同步旋轉(zhuǎn),進而使該第二翹板的該第二卡制部卡入該第二卡齒件的該第二槽部,該第二翹板的該第三卡制部卡入該限止齒輪的卡槽內(nèi);
踩踏該復位踏板,使該復位踏板以該第四樞設件為樞軸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定向踏板及該煞車踏板,使該定向踏板及該煞車踏板復位,進而使該第一翹板的該第一卡制部離開該第一槽部,使該第二翹板的該第二卡制部離開該第二槽部,該第三翹板的該第三卡制部離開該限止齒輪的卡槽。
由前述可知,本發(fā)明藉由該踩踏定該向機構的定向踏板,使該定向踏板推抵該一第一翹板,令該第一翹板卡制于該第一卡齒件的第一槽部內(nèi),使腳輪得以定向行駛,再藉由踩踏該煞車機構的煞車踏板,使該煞車踏板推抵該第二翹板,令該第二翹板的第二卡 制部卡制于該第二卡齒件的第二槽部內(nèi),且該第二翹板的第三卡制部卡制于該輪件的限止齒輪內(nèi),使腳輪得以定向且煞車藉此達到使腳輪可執(zhí)行轉(zhuǎn)向、定向、及煞車等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分解圖。
圖3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作動圖。
圖5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作動圖。
圖6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作動圖。
圖7為本發(fā)明腳輪結構的作動圖。
附圖標記說明
主座體10
頂殼11
內(nèi)頂殼111
外頂殼112
軸心20
第一卡齒件21
第一槽部211
第二卡齒件22
第二槽部221
定向機構30
定向踏板31
定向踏部311
第一推抵部312
第一抵壓部313
第一翹板32
第一受抵部321
第一卡制部322
彈性片323
第一樞設件33
第三樞設件34
煞車機構40
煞車踏板41
煞車踏部411
第二抵壓部413
第二推抵部412
第二翹板42
第二受抵部421
第二卡制部422
第三卡制部423
第二樞設件43
彈性件44
復位踏板50
復位踏部501
第三抵壓部502
穿槽503
限抵件51
套設部511
穿設部512
限抵部513
第四樞設件52
輪件60
第一側輪61
第二側輪62
限止輪齒63
卡槽631
副座體70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腳輪結構如圖1至圖7所示,包括:
一主座體10、一軸心20、一定向機構30、一煞車機構40、一復位踏板50及一輪件60。
其中該主座體10具有一頂殼11,該頂殼11包括一內(nèi)頂殼111及一外頂殼112,該主座體10為可相對旋轉(zhuǎn)的與該軸心20結合,該軸心20的一端伸入該主座體10,該軸心20伸入該主座體10的一端固定套設一第一卡齒件21及一第二卡齒件22,該第一卡齒件21開設一第一槽部211,該第二卡齒件22開設一第二槽部221。
該定向機構30包括一定向踏板31及一第一翹板32,該定向踏板31的一端具有一定向踏部311,該定向踏板31的另一端成形一第一推抵部312及一第一抵壓部313,另包括一第一樞設件33及一第三樞設件34,該定向踏板31藉由該第三樞設件34樞設于該主座體10。
該第一翹板32藉由該第一樞設件33樞設于該主座體10,該第一翹板32的一端為一第一受抵部321,該第一翹板32的另一端成形一第一卡制部322,該定向踏板31的第一推抵部312抵于該第一受抵部321,該第一卡制部322是面對該第一卡齒件21的該第一槽部211,較佳的該第一翹板32另成形一彈性片323,該彈性片323是常態(tài)抵于該主座體10的內(nèi)頂殼111,藉由該彈性片323的彈性使該第一翹板32于復位時能夠更加順暢。
該煞車機構40包括一煞車踏板41及一第二翹板42,該煞車踏板41的一端具有一煞車踏部411,該煞車踏板41的另一端的一側成形一第二抵壓部413,該煞車踏板41具有該第二抵壓部413的另一側成形一第二推抵部412,該煞車踏板41藉由該第三樞設件34與該定向踏板31同軸樞設于該主座體10。
另包括一第二樞設件43,該第二翹板42藉由該第二樞設件43樞設于該主座體10,該第二翹板42的一端成形一第二受抵部421,該第二推抵部412是抵于該第二受抵部421,該第二翹板42的另一端形成一第二卡制部422,該第二卡制部422是面對第二卡齒件22的該第二槽部221,該第二翹板42的兩側分別延伸出一第三卡制部423,該第二推抵部412抵于該第二受抵部421。
該復位踏板50藉由一第四樞設件52樞設于該主座體10,該復位踏板50的一端為一復位踏部501,該復位踏板50的另一端成形一第三抵壓部502,該第三抵壓部502面對該第一抵壓部313及該第二抵壓部413,該第三抵壓部502是供以推抵該第一抵壓部313及該第二抵壓部413,該第三抵壓部502亦供以為該第一抵壓部313及該第二抵壓部413抵壓,該 復位踏板50的兩側分別開設一穿槽503。
另包括一限抵件51,該限抵件51的一端具有一套設部511,該套設部511的兩側分別延伸出一穿設部512,該限止件51的另一端為限抵部513,該限抵件51的套設部511套設于該第四樞設件52,該穿設部512分別穿入該復位踏板50兩側的穿槽503,該限抵部513常態(tài)抵于該主座體10的該外頂殼112,藉由該限抵部513抵頂?shù)牧α渴乖搹臀惶ぐ?0獲得一撐抵的力量,使該復位踏板50保持一方便使用者踩踏的高度而不會下垂。
該輪件60樞設于該主座體10的兩側,該輪件60包括一第一側輪61及一第二側輪62,該第一側輪61及該第二側輪62相互面對的一側分別成形一限止輪齒63,該限止輪齒63具有多個卡槽631,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三卡制部423是面對該多個卡槽631。
較佳的,另包括一彈性件44,該彈性件44的一端固定結合于該第一樞設件33、該彈性件44的另一端固定結合于該第二翹板42,藉此使該第二翹板42于作動時能夠藉由該彈性件44的彈力能夠更順利的作動及復位。
較佳的,另包括一副座體70,該副座體70是鎖設于該主座體10,該副座體70是用以防止異物侵入該主座體10內(nèi)。
本發(fā)明腳輪結構于作動時如圖4至圖6所示,如圖4所示,當使用者欲使腳輪定向使該腳輪不會隨意擺動時,先踩踏該定向踏板31的該定向踏部311,使該定向踏板31以該第三樞設件34為樞軸朝踩踏的方向旋轉(zhuǎn),該定向踏板31的該第一推抵部312及該第一抵壓部313亦隨之朝相同的方旋轉(zhuǎn),由于該第一推抵部312為常態(tài)抵于該第一翹板32的該第一受抵部321,是以該第一推抵部312旋轉(zhuǎn)的同時亦推抵該第一受抵部321,使該第一翹板32以該第一樞設件33為樞軸旋轉(zhuǎn),該第一翹板32的第一卡制部322亦同步旋轉(zhuǎn)并卡入該第一卡齒件21的該第一槽部211,由于該第一翹板32的第一卡制部322為該第一槽部211所卡制,且該第一翹板32藉由該第一樞設件33樞設于該主座體10,該輪件60樞設于該主座體10的兩側,是以該第一翹板32的第一卡制部322為該第一槽部211所卡制時,亦使該主座體10及該輪件60無法旋轉(zhuǎn),藉此達成定向的目的。
同時該第一抵壓部313旋轉(zhuǎn)進而抵頂該復位踏板50的第三抵壓部502,使該復位踏板50以該第四樞設件52為樞軸朝推抵的方向旋轉(zhuǎn),使該復位踏板50呈現(xiàn)可踩踏的狀態(tài)。
如圖5所示,當使用者欲使該輪件60同時定向及煞車時,先踩踏該煞車踏板41的煞車踏部411,使該煞車踏板41以該第三樞設件34為樞軸朝踩踏的方向旋轉(zhuǎn),該煞車踏板41的該第二推抵部412及該第二抵壓部413亦隨之朝相同的方旋轉(zhuǎn),由于該第二推抵部 412是抵于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二受抵部421,是以該第二推抵部412旋轉(zhuǎn)的同時亦推抵該第二受抵部421,使該第二翹板42以該第二樞設件43為樞軸旋轉(zhuǎn),該第二翹板42的第二卡制部422亦同步旋轉(zhuǎn)并卡入該第二卡齒件22的該第二槽部221,該第二翹板42的第三卡制部423亦同步旋轉(zhuǎn)并卡入該輪件60的該限止齒輪63的卡槽631內(nèi)。
同時該第二推抵部412旋轉(zhuǎn)進而抵頂該復位踏板501的第三抵壓部502,使該復位踏板以該第四樞設件52為樞軸朝推抵的方向旋轉(zhuǎn),使該復位踏板501呈現(xiàn)可踩踏的狀態(tài)。
由于該第二翹板42的第二卡制部422為該第二槽部221所卡制,且該第二翹板42藉由該第二樞設件43樞設于該主座體10,該輪件60是樞設于該主座體10的兩側,是以該第二翹板42的第二卡制部422為該第二槽部221所卡制時,亦使該主座體10及該輪件60無法旋轉(zhuǎn)。
由于該第二翹板42的第三卡制部423亦同步旋轉(zhuǎn)并卡入該輪件60的該限止齒輪63的卡槽631內(nèi),是以該輪件的限止齒輪63為該第三卡制部423所卡制,進而使該輪件60無法旋轉(zhuǎn),藉此同時達成定向及煞車的目的。
如圖7所示,當使用者欲解除定向及煞車的狀態(tài)時,由于該復位踏板50呈現(xiàn)可踩踏的狀態(tài),是以先踩踏該復位踏板50的該復位踏部501,使該復位踏板50以該第四樞設件52為樞軸朝踩踏的方向旋轉(zhuǎn),該復位踏板50的該第三抵壓部502亦隨之朝相通同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第二抵壓部413及該第一抵壓部313,使該定向踏板31及該煞車踏板41以該第三樞設件34為樞軸朝推抵的方向旋轉(zhuǎn)。
該定向踏板31旋轉(zhuǎn)時該第一推抵部312亦同步旋轉(zhuǎn),使該第一翹板32的該第一受抵部321失去推抵的力量,進而旋轉(zhuǎn)復位,該第一翹板32的該第一卡制部322亦離開該第一卡齒件21的第一槽部211,該第一卡制部322失去該第一槽部211的卡制,進而使該輪件60呈現(xiàn)得以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
該煞車踏板旋轉(zhuǎn)時該第二推抵部412亦同步旋轉(zhuǎn),使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二受抵部421失去推抵的力量,進而旋轉(zhuǎn)復位,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二卡制部422亦離開該第二卡齒件22的第二槽部221,該第二卡制部422失去該第二槽部221的卡制,進而使該輪件60呈現(xiàn)得以轉(zhuǎn)動及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
如圖4及圖7所示,揭示本發(fā)明具腳輪的使用方法,包括:
踩踏該定向踏板311,使該定向踏板311以該第三樞設件34為樞軸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第一翹板32,使該第一翹板32同步旋轉(zhuǎn),進而使該第一翹板32的第一卡制部32卡入該 第一卡齒件21的該第一槽部211。
踩踏該煞車踏板41,使該煞車踏板41以該第三樞設件34為樞軸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第二翹板42,使該第二翹板42同步旋轉(zhuǎn),進而使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二卡制部422卡入該第二卡齒件22的該第二槽部221,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三卡制部423卡入該限止齒輪63的卡槽631內(nèi)。
踩踏該復位踏板50,使該復位踏板50以該第四樞設件52為樞軸旋轉(zhuǎn),進而推抵該定向踏板31及該煞車踏板41,使該定向踏板31及該煞車踏板41復位,進而使該第一翹板32的該第一卡制部322離開該第一槽部211,使該第二翹板42的該第二卡制部422離開該第二槽部221,該第三翹板42的該第三卡制部423離開該限止齒輪63的卡槽631。
由前述可知,本發(fā)明藉由該踩踏定該向機構30的定向踏板31,使該定向踏板31推抵該一第一翹板32,令該第一翹板32卡制于該第一卡齒件21的第一槽部211內(nèi),使腳輪得以定向行駛,再藉由踩踏該煞車機構的煞車踏板,使該煞車踏板50推抵該第二翹板42,令該第二翹板42的第二卡制部422卡制于該第二卡齒件22的第二槽部211內(nèi),且該第二翹板42的第三卡制部423卡制于該輪件60的限止齒輪63內(nèi),使腳輪得以定向且煞車藉此達到使腳輪可執(zhí)行轉(zhuǎn)向、定向、及煞車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