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繼電器固定支架及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上所用的繼電器一般是固定在汽車前機艙電器盒或者儀表板電器盒內(nèi),在這種結構中,繼電器采用底端固定的方式,繼電器座即為電器盒本體,當電器盒固定后,繼電器也隨之固定。
但是,傳統(tǒng)的電器盒繼電器固定方式存在如下缺點:一)固定方式單一,繼電器固定位置在電器盒設計好以后就不能變動;二)當車輛后期涉及改款等情況而需要增加新的繼電器時,如果電器盒沒有預留出足夠的備用繼電器使用位置,就需要重新設計電器盒,消耗大量資金、延長研發(fā)周期。電器盒的上述特征導致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以在電器盒內(nèi)固定繼電器的方式不能得以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繼電器固定支架及汽車,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電器盒方式固定繼電器時更換繼電器受限以及重新設計電器盒開發(fā)周期延長、增加成本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繼電器固定支架,包括:
用于固定多個繼電器的主板,所述主板上設置有多個螺栓安裝孔;
與所述主板平行設置、且與車體連接的、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與所述主板位于不同平面內(nèi);以及
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與所述主板之間的第一支撐板和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板與所述主板之間的第二支撐板。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設置有與車體匹配的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設置有與車體匹配的第二安裝孔。
其中,所述第一安裝孔為圓形孔,所述第二安裝孔為長圓孔。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支撐板、所述主板、所述第二支撐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一體連接。
其中,所述主板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連接;所述主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連接,其中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相對,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支撐板、所述主板、所述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與所述第一支撐板之間、所述第二固定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呈預設彎折角度。
其中,所述主板與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垂直的第一側(cè)的中部形成一U型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圍為所述主板第一方向長度的1/3至1/2;所述凹槽底部的長度范圍為所述主板第二方向長度的1/2至2/3;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主板與所述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二支撐板的連接方向。
其中,所述凹槽的底部形成一弧形的翻邊結構,所述翻邊結構向背離所述主板的安裝面、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主板的安裝面與所述繼電器接觸。
其中,所述繼電器固定支架為金屬材質(zhì)。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所述汽車包括上述的繼電器固定支架。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在固定繼電器的主板上設置多個螺栓安裝孔,實現(xiàn)對多個繼電器的固定,減輕了重新開發(fā)電器盒所帶來的不便,縮短了研發(fā)周期、節(jié)約了成本,且繼電器與主板之間的螺接方式,可以實現(xiàn)繼電器位置的更換。進一步的,固定板與車體之間的螺栓連接方式,可以實現(xiàn)繼電器固定支架與車體之間的可拆卸連接,有利于繼電器固定支架位置的更換和繼電器固定支架的更換,進而保證了繼電器安裝的可調(diào)性和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繼電器固定支架示意圖一;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繼電器固定支架與繼電器裝配示意圖;
圖3表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繼電器固定支架示意圖二。
其中圖中:1、主板;11、螺栓安裝孔;12、安裝螺栓;13、安裝螺母;14、凹槽;15、翻邊結構;2、第一固定板;21、第一安裝孔;3、第二固定板;31、第二安裝孔;4、第一支撐板;5、第二支撐板;6、繼電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繼電器固定支架,如圖1~圖3所示,繼電器固定支架包括:
用于固定多個繼電器6的主板1,主板1上設置有多個螺栓安裝孔11;
與主板1平行設置、且與車體連接的、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其中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與主板1位于不同平面內(nèi);以及
設置于第一固定板2與主板1之間的第一支撐板4和設置于第二固定板3與主板1之間的第二支撐板5。
具體的,繼電器固定支架的主板1上設置有多個螺栓安裝孔11,在繼電器6與繼電器固定支架配合時,將與繼電器6一體連接的安裝板上形成的定位孔與一螺栓安裝孔11對準,并將緩沖墊片設置在定位孔上,安裝螺栓12依次穿設緩沖墊片上的通孔、與繼電器6一體連接的安裝板上形成的定位孔以及主板1上的螺栓安裝孔11之后,與安裝螺母13配合,實現(xiàn)對繼電器6的固定。
且主板1上設置的螺栓安裝孔11的數(shù)量為多個,通過設置多個螺栓安裝孔11,可以實現(xiàn)對多個繼電器6的固定,避免在安裝備用的繼電器6時重新設計電器盒、消耗成本、延長研發(fā)周期的問題。
繼電器6與主板1通過安裝螺栓12連接,可以實現(xiàn)繼電器6位置的更換,在繼電器6出現(xiàn)故障時,保證繼電器6安裝、更換的便利性,節(jié)約了維護成本。
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與主板1平行設置,通過第一固定板2與主板1之間的第一支撐板4、第二固定板3與主板1之間的第二支撐板5,實現(xiàn)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與主板1之間的連接。通過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與車體之間的連接,實現(xiàn)繼電器固定支架與車體的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固定板2上設置有與車體匹配的第一安裝孔21;第二固定板3上設置有與車體匹配的第二安裝孔31;第一安裝孔21為圓形孔,第二安裝孔31為長圓孔。
通過第一安裝孔21與車體上第一螺柱的配合,實現(xiàn)第一固定板2與車體的連接,通過第二安裝孔31與車體上第二螺柱的配合,實現(xiàn)第二固定板3與車體的連接。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所在的平面與主板1所在的平面間隔預定距離,且在主板1與繼電器6配合之后,繼電器6、主板1、第一支撐板4、第一固定板2在豎直方向上依次排列。
其中,第一安裝孔21為圓形孔、第二安裝孔31為長圓孔,在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與車體配合時,由于第二固定板3上的第二安裝孔31為長圓孔,首先將第一固定板2與車體配合,然后將第二固定板3與車體配合,有利于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與車體的裝配。
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和圖2所示,主板1上螺栓安裝孔11的孔徑范圍為5mm~9mm,優(yōu)選設置為7mm,相應的與繼電器6一體連接的安裝板上形成的定位孔的孔徑也可以設置為7mm,此時優(yōu)選螺柱直徑為6mm的安裝螺栓12來實現(xiàn)安裝螺栓12與螺栓安裝孔11和定位孔的匹配。
其中繼電器固定支架的尺寸與車體上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之間的距離有關,繼電器固定支架的尺寸可根據(jù)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之間的距離以及需要固定的繼電器6的數(shù)量而做相應的變化。例如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之間的距離為151mm,需要固定的繼電器6的數(shù)量為4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需求來設定繼電器固定支架的尺寸。
其中,車體上設置的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的直徑優(yōu)選設置為6mm,此時第一安裝孔21和第二安裝孔31的孔徑優(yōu)選設置為7mm,此時通過第一螺柱與第一安裝孔21的配合,第二螺柱與第二安裝孔31的配合,實現(xiàn)繼電器固定支架與車體的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第一固定板2、第一支撐板4、主板1、第二支撐板5和第二固定板3一體連接,一體成型的連接方式保證了繼電器固定支架的牢固性。其中主板1的第一端與第一支撐板4的第一端連接,第一支撐板4的第二端與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連接;主板1的第二端與第二支撐板5的第一端連接,第二支撐板5的第二端與第二固定板3的一端連接,其中第一端與第二端相對,第一固定板2、第一支撐板4、主板1、第二支撐板5、第二固定板3在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列。
其中,如圖1、圖2、圖3所示,主板1與第一端和第二端垂直的第一側(cè)的中部形成一U型的凹槽14,凹槽14的深度范圍為主板1第一方向長度的1/3至1/2;凹槽14底部的長度范圍為主板1第二方向長度的1/2至2/3;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為主板1與第一支撐板4、第二支撐板5的連接方向。其中,凹槽14的底部形成一弧形的翻邊結構15,翻邊結構15向背離主板1的安裝面、靠近第一固定板2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主板1的安裝面與繼電器6接觸。
主板1的形狀為在一長方形板體的第一側(cè)形成一U型的凹槽14,在凹槽14的底部形成一弧形的翻邊結構15,通過設置凹槽14可以減輕主板1的重量,節(jié)省材料,在凹槽14內(nèi)設置翻邊結構15,可以增加主板1的結構強度。
主板1與第一側(cè)垂直且相鄰的第一端與第一支撐板4的第一端連接,第一支撐板4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與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連接;主板1與第一側(cè)垂直相鄰、且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與第二支撐板5的第一端連接,第二支撐板5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與第二固定板3的一端連接。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固定板2、第一支撐板4、主板1、第二支撐板5、第二固定板3在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列??梢员WC繼電器固定支架的穩(wěn)定性。
其中,第一方向為主板1的寬度方向,第二方向為主板1的長度方向,主板1的寬度方向為主板1與第一支撐板4、第二支撐板5的連接方向。凹槽14的深度范圍為主板1寬度的1/3至1/2;凹槽14的頂部相對兩側(cè)邊的距離大于凹槽14底部的長度,凹槽14底部的長度范圍為主板1長度的1/2至2/3。
翻邊結構15向遠離主板1的安裝面、靠近第一固定板2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在主板1與繼電器6配合之后,在豎直方向上,繼電器6、主板1、翻邊結構15、第一固定板2依次排列。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第一固定板2與第一支撐板4之間、第二固定板3與第二支撐板5之間呈預設彎折角度。
第一固定板2與第一支撐板4之間、第二固定板3與第二支撐板5之間呈預設彎折角度設置,可以保證繼電器固定支架的穩(wěn)定性,優(yōu)選的預設彎折角度可以設置為110度。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繼電器固定支架為金屬材質(zhì),可以保證繼電器固定支架的強度,所選用的金屬材質(zhì)可以為U20082/1.5。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上述的繼電器固定支架。通過安裝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繼電器固定支架,可以實現(xiàn)對多個繼電器的固定,減輕了重新開發(fā)電器盒所帶來的不便,縮短了研發(fā)周期、節(jié)約了成本,且繼電器與主板之間的螺接方式,可以實現(xiàn)繼電器位置的更換。
進一步的,固定板與車體之間的螺栓連接方式,可以實現(xiàn)繼電器固定支架與車體之間的可拆卸連接,有利于繼電器固定支架位置的更換以及繼電器固定支架的拆卸與更換,保證了繼電器安裝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