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維持操控穩(wěn)定性以及濕路性能并能夠提高噪聲性能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0002] 下述專利文獻1提出有如下輪胎,即:該輪胎對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主溝的溝 寬度、位置以及在陸地部分內(nèi)形成末端的橫紋溝的形狀進行了改善。這樣的輪胎被希望具 有如下效果:降低由溝引起的泵浦音,從而提高噪聲性能。
[0003]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 - 162194號公報
[0004] 然而,在引用文獻1的充氣輪胎中,對操控穩(wěn)定性及濕路性能要求進一步的改善。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輪胎,其以改善設置在中間陸地部分以及胎 肩陸地部分的溝及刀槽的形狀為基本,維持操控穩(wěn)定性以及濕路性能,并提高噪聲性能。
[0006]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通過在胎面部設有在輪胎赤道的兩側且最靠胎面接地端側沿 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一對胎肩主溝、以及在所述一對胎肩主溝之間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 中央主溝,而設有在所述胎肩主溝與所述中央主溝之間的一對中間陸地部分、以及在各所 述胎肩主溝的輪胎軸向外側的一對胎肩陸地部分,所述充氣輪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陸 地部分包括:設于所述輪胎赤道的一方側的第一中間陸地部分;以及設于所述輪胎赤道的 另一方側的第二中間陸地部分,所述第一中間陸地部分以及所述第二中間陸地部分形成為 僅設有溝寬度在I. 5mm以下的中間刀槽的肋狀,所述中間刀槽包括:大致圓弧狀的第一中 間刀槽,其設于所述第一中間陸地部分,并朝輪胎周向的一方側凸出;以及大致圓弧狀的第 二中間刀槽,其設于所述第二中間陸地部分,并朝輪胎周向的另一方側凸出,所述胎肩陸地 部分包括:設于所述第一中間陸地部分的輪胎軸向外側的第一胎肩陸地部分;以及設于所 述第二中間陸地部分的輪胎軸向外側的第二胎肩陸地部分,在所述第一胎肩陸地部分設有 多條朝所述輪胎周向的另一方側凸出的大致圓弧狀的第一胎肩橫溝,在所述第二胎肩陸地 部分設有多條朝所述輪胎周向的一方側凸出的大致圓弧狀的第二胎肩橫溝,各所述第一胎 肩橫溝以及各所述第二胎肩橫溝分別具有位于最靠所述輪胎周向的一方側的第一接地端 部、和位于最靠所述輪胎周向的另一方側的第二接地端部,所述第一胎肩橫溝的各所述第 一接地端部分別配置于,在輪胎周向上與所述第二胎肩橫溝的各所述第一接地端部不同的 位置,所述第一胎肩橫溝的各所述第二接地端部分別配置于,在輪胎周向上與所述第二胎 肩橫溝的各所述第二接地端部不同的位置。
[0007]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其向車輛安裝的朝向被指定,所述第一中間陸地部分 以及所述第一胎肩陸地部分在車輛安裝時位于比所述輪胎赤道更靠車輛內(nèi)側的位置。
[0008]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所述中間刀槽包括:第一半開放刀槽,其一端與所述 中央主溝連通,且另一端在所述中間陸地部分內(nèi)形成末端;以及第二半開放刀槽,其一端與 所述胎肩主溝連通,且另一端在所述中間陸地部分內(nèi)形成末端。
[0009]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在所述第一中間陸地部分沿輪胎周向交替設有所述第 一半開放刀槽、和多條從所述中央主溝連通至所述胎肩主溝的全開放刀槽。
[0010]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所述第二半開放刀槽包括:小型第二半開放刀槽,其 在比沿所述輪胎赤道延伸的所述中間陸地部分的寬度中心線更靠所述胎肩主溝側的位置 形成末端;以及大型第二半開放刀槽,其在比所述寬度中心線更靠所述中央主溝側的位置 形成末端,在所述第二中間陸地部分沿輪胎周向交替設有所述小型第二半開放刀槽和所述 大型第二半開放刀槽。
[0011]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所述第一胎肩橫溝的輪胎軸向的內(nèi)端在所述第一胎肩 陸地部分內(nèi)形成末端,在所述第一胎肩陸地部分設有從所述第一胎肩橫溝的所述內(nèi)端連通 至所述胎肩主溝的胎肩刀槽。
[0012]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所述第一胎肩橫溝包括:設有所述胎肩刀槽的帶刀槽 第一胎肩橫溝;以及未設有所述胎肩刀槽的無刀槽第一胎肩橫溝,所述帶刀槽第一胎肩橫 溝與所述無刀槽第一胎肩橫溝在輪胎周向上交替設置。
[0013]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優(yōu)選為:所述第二胎肩橫溝的輪胎軸向的內(nèi)端在所述第二胎肩 陸地部分內(nèi)形成末端,所述第二胎肩陸地部分包括在各所述內(nèi)端的輪胎軸向內(nèi)側未設有溝 以及刀槽而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的平坦(plain)部。
[0014]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的第一中間陸地部分以及第二中間陸地部分形成為僅設有溝 寬度在I. 5_以下的中間刀槽的肋狀。以往,設置于作用有大接地壓力的陸地部分的溝容 易產(chǎn)生大的泵浦音。在本發(fā)明中,由于作用有大的接地壓力的中間陸地部分為肋狀,由此能 夠有效地抑制溝的泵浦音。并且,這樣的中間陸地部分能夠有效地提高操控穩(wěn)定性。
[0015] 中間刀槽包括:大致圓弧狀第一中間刀槽,其設于第一中間陸地部分,且朝輪胎周 向的一方側凸出;以及大致圓弧狀的第二中間刀槽,其設于第二中間陸地部分,且朝輪胎周 向的另一方側凸出。由此,能夠有效地維持濕路性能。并且,這樣的第一中間刀槽以及第 二中間刀槽能夠使各中間陸地部分的路面擊打音的頻率分散,從而使噪聲白噪聲(White noise)化。
[0016] 胎肩陸地部分包括:設于第一中間陸地部分的輪胎軸向外側的第一胎肩陸地部 分;以及設于第二中間陸地部分的輪胎軸向外側的第二胎肩陸地部分。在第一胎肩陸地部 分設有多條朝輪胎周向的另一方側凸出的大致圓弧狀的第一胎肩橫溝。在第二胎肩陸地部 分設有多條沿輪胎周向的一方側凸出的大致圓弧狀的第二胎肩橫溝。
[0017] 這樣的第一胎肩橫溝以及第二胎肩橫溝與呈直線狀延伸的溝相比,能夠抑制胎肩 陸地部分的輪胎周向的變形,并且能夠發(fā)揮優(yōu)異的排水性能。因此,能夠有效地維持操控穩(wěn) 定性與濕路性能。并且,這樣的第一胎肩橫溝以及第二胎肩橫溝能夠使行駛時的泵浦音的 頻率分散,從而使噪聲白噪聲化。
[0018] 各第一胎肩橫溝以及各第二胎肩橫溝分別具有位于最靠輪胎周向的一方側的第 一接地端部、和位于最靠輪胎周向的另一方側的第二接地端部。第一胎肩橫溝的各第一接 地端部分別配置于在輪胎周向上與第二胎肩橫溝的各第一接地端部不同的位置。第一胎肩 橫溝的各第二接地端部分別配置于在輪胎周向上與第二胎肩橫溝的各第二接地端部不同 的位置。
[0019] 由此,各第一接地端部以及各第二接地端部的向路面進行接地的時機被分散,能 夠有效地使因溝的邊緣而引起的擊打音以及溝的泵浦音白噪聲化。
[0020] 如上,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能夠維持操控穩(wěn)定性以及濕路性能,并能夠提高噪聲性 能。
【附圖說明】
[0021]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的胎面部的展開圖。
[0022] 圖2是圖1的A - A剖視圖。
[0023] 圖3是圖1的第一中間陸地部分以及第二中間陸地部分的放大圖。
[0024] 圖4是圖1的第一胎肩陸地部分的放大圖。
[0025] 圖5是圖1的第二胎肩陸地部分的放大圖。
[0026] 圖6是比較例的充氣輪胎的胎面部的展開圖。
[0027] 附圖標記說明
[0028] 2 :胎面部;3 :胎肩主溝;4 :中央主溝;5 :中間陸地部分;6 :胎肩陸地部分;11 :弟 一中間陸地部分;12 :第二中間陸地部分;13 :中間刀槽;14 :第一中間刀槽;15 :第二中間 刀槽;31 :第一胎肩陸地部分;32 :第二胎肩陸地部分;33 :第一胎肩橫溝;34 :第二胎肩橫 溝;35 :第一接地端部;36 :第二接地端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9]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30] 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以下,有時僅稱為"輪胎"。)1的胎面部2的展開 圖。本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1例如適用于轎車。
[0031] 本實施方式的胎面部2例如具有向車輛安裝的朝向被指定了的胎面花紋。本實施 方式的胎面部2在進行車輛安裝時分別指定車輛內(nèi)側A與車輛外側B。向車輛安裝的朝向 例如在胎側部等用文字或標識來進行表示。
[0032] 如圖1所示,在胎面部2設有一對胎肩主溝3以及位于它們之間的中央主溝4。各 胎肩主溝3以及中央主溝4分別沿輪胎周向連續(xù)延伸。
[0033] 胎肩主溝3配置于最靠胎面接地端Te側。本實施方式的胎肩主溝3形成為沿輪 胎周向的直線狀。胎肩主溝3也可以形成為波狀或鋸齒狀。
[0034]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向組裝于正規(guī)輪輞(未圖示)且填充有正規(guī)內(nèi)壓并無負載 的正規(guī)狀態(tài)的輪胎1加載正規(guī)載荷,且使其以0°的外傾角接地于平面時的輪胎軸向最外 側的接地位置。
[0035] "正規(guī)輪輞"是指:在包含輪胎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