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由柴油發(fā)動機和電動馬達產(chǎn)生驅動力的混合動力作業(yè)車輛。
【背景技術】
[0002]近年,由柴油發(fā)動機和電動馬達產(chǎn)生驅動力的混合動力作業(yè)車輛正被開發(fā)。(參照專利文獻1)
[0003]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041819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7]專利文獻1公開了將液壓挖掘機作為混合動力作業(yè)車輛的例子。液壓挖掘機的發(fā)動機室的空置空間大。所以,在液壓挖掘機能夠容易地搭載用于驅動電動馬達的逆變器等
[0008]但是,輪式裝載機和平地機的發(fā)動機室的空置空間小。此外,如果在輪式裝載機或平地機中擴大發(fā)動機室,就有后方視野惡化等影響,所以難以實施。因此,將逆變器等高效地搭載于輪式裝載機和平地機等成為課題。
[0009]用于要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0010]本發(fā)明的一方式中的作業(yè)車輛是由發(fā)動機和電動馬達產(chǎn)生驅動力的作業(yè)車輛,具備:車體框架、逆變器、第1?第4托架。逆變器為長方體狀。第1托架沿著作業(yè)車輛的車寬方向延伸。第2托架固定在逆變器的左部,朝上下方向延伸。第2托架固定在第1托架上。第3托架固定在逆變器的右部,朝上下方向延伸。第3托架固定在第1托架上。第4托架固定在第2托架和第3托架中的至少一方,朝車輛前后方向且朝從第1托架分離的方向延伸,由車體框架支承。逆變器的最短邊沿著車輛前后方向。
[0011]第1托架可以是由管材形成的逆U字形狀的部件。
[0012]車體框架可具有左部件和右部件。在逆變器和左部件在車寬方向上的第1距離比逆變器和右部件在車寬方向上的第2距離長的情況下,第4托架可位于逆變器的右側,在第2距離比第1距離長的情況下,第4托架可位于逆變器的左側。
[0013]在逆變器和左部件在車寬方向上的第1距離比逆變器和右部件在車寬方向上的第2距離長的情況下,連接逆變器和電動馬達的動力電纜可配設在逆變器的左側,在第2距離比第1距離長的情況下,動力電纜可配設在逆變器的右側。
[0014]第1托架、第2托架及第3托架可一體形成。而且,第4托架可自由裝卸于第2托架和第3托架中的任一個。
[0015]該混合動力作業(yè)車輛還可具備第1彈性部件和第2彈性部件。第1彈性部件可連接于第1托架的左下端部。第2彈性部件可連接于第1托架的右下端部。第1彈性部件的中心軸可與第1托架的左下端部的中心軸一致。第2彈性部件的中心軸可與第1托架的右下端部的中心軸一致。第1托架可經(jīng)由第1彈性部件和第2彈性部件由車體框架支承。
[0016]第4托架的前端可連接有第3彈性部件。第4托架可經(jīng)由第3彈性部件由車體框架支承。
[0017]逆變器的下方還可具備電容器,該電容器通過與逆變器的振動系統(tǒng)不同的振動系統(tǒng)由車體框架彈性支承。
[0018]逆變器和電容器可在上下方向上分離配置。
[0019]在從上方觀察時,逆變器整體可與電容器重疊。
[0020]發(fā)明的效果
[0021]在本發(fā)明一方式的混合動力作業(yè)車輛中,長方體狀的逆變器被配置成其最短邊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因此,不必為了配置逆變器而使車輛前后方向的長度大幅延伸。因此,該作業(yè)車輛能夠高效地搭載逆變器。另外,雖然逆變器以不穩(wěn)定的姿態(tài)被配置,但第2托架和第3托架被各自固定于逆變器的左部和右部。進而,固定有第2托架和第3托架的第1托架及第4托架在車體框架的至少三處部位被支承。由此,逆變器被穩(wěn)定地配置。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的側視圖。
[0023]圖2是卸下圖1的作業(yè)車輛的外裝罩的狀態(tài)下的上表面局部圖。
[0024]圖3是卸下圖1的作業(yè)車輛的外裝罩的狀態(tài)下的左側面局部圖。
[0025]圖4是表示從圖2的截面線IV -1V觀察的逆變器、電容器及它們的支承部件的圖。
[0026]圖5是卸下圖1的作業(yè)車輛的外裝罩的狀態(tài)下的右側面局部圖。
[0027]圖6是從斜前方觀察隔壁的立體圖。
[0028]圖7是冷卻裝置的概要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圖1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中的作業(yè)車輛1的側視圖。該作業(yè)車輛1優(yōu)選為輪式裝載機。另外,圖1中用虛線表示后述的搭載于發(fā)動機室21的主要裝置。
[0030]這里,以下說明中的“前方”表示車輛的前方,“后方”表示車輛的后方。另外,“左方”和“右方”各自意味著朝向車輛的前方時的車輛的左方、右方。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也被稱為車寬方向。
[0031]如圖1所示,作業(yè)車輛1具備車體框架2、工作裝置3、行走輪4、5、駕駛室6。作業(yè)車輛1通過旋轉驅動行走輪4、5來行走。作業(yè)車輛1能夠利用工作裝置3進行挖掘等作業(yè)。
[0032]車體框架2安裝有工作裝置3及行走輪4、5。工作裝置3由來自未圖示的液壓油栗的液壓油驅動。工作裝置3具有大臂11和鏟斗12。大臂11裝配在車體框架2上。工作裝置3具有提升油缸13和鏟斗油缸14。提升油缸13和鏟斗油缸14為液壓缸。提升油缸13的一端安裝在車體框架2上。提升油缸13的另一端安裝在大臂11上。提升油缸13通過來自液壓油栗的液壓油進行伸縮,使大臂11上下擺動。鏟斗12安裝在大臂11的前端。鏟斗油缸14的一端安裝在車體框架2上。鏟斗油缸14的另一端通過曲拐15安裝在鏟斗12上。鏟斗油缸14通過來自液壓油栗的液壓油進行伸縮,使鏟斗12上下擺動。
[0033]車體框架2安裝有駕駛室6和行走輪4、5。駕駛室6被載置在車體框架2上。駕駛室內配置有駕駛員的坐席及操作裝置等。車體框架2具有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在左右方向上可互相轉動地安裝。
[0034]作業(yè)車輛1具有轉向油缸18。轉向油缸18安裝在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上。這里,由前框架16支承的區(qū)域被稱作前車體部,由后框架17支承的區(qū)域被稱作后車體部,轉向油缸18是液壓缸。轉向油缸18通過來自未圖示的轉向栗的液壓油進行伸縮,從而左右改變作業(yè)車輛1的行進方向。
[0035][發(fā)動機室、冷卻室的內部結構]
[0036]圖2是將駕駛室6的后方外裝罩9 (圖1)卸下,從上方觀察后車體部的圖。圖2中,用雙點劃線表示外裝罩9的外形。圖3是將駕駛室6的后方外裝罩9(圖1)卸下,從左側觀察后車體部的圖。圖2和圖3中,省略了比發(fā)動機23的前半部分位于更前方的后車體部的表示。圖3中,為了方便說明,后框架17的外形用虛線表示,以表示位于后框架17的內側的部件。
[0037]如圖2所示,后框架17具有朝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左部件71和右部件72。左部件71包括從左部件71 (后框架17或車體框架2)的內側面朝向內側(右側)突出的左逆變器支承部73和左電容器支承部76 (參照圖3等)。右部件72包括從右部件72 (后框架17或車體框架2)的內側面朝向內側(左側)突出的右逆變器支承部74、前逆變器支承部75 (參照圖4等)以及右電容器支承部77 (參照圖4等)。除了右部件72包括的前逆變器支承部75,左部件71及右部件72大致左右對稱。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左逆變器支承部73、右逆變器支承部74以及前逆變器支承部75統(tǒng)稱為逆變器支承部,將左電容器支承部76以及右電容器支承部77統(tǒng)稱為電容器支承部。后面將詳細敘述左逆變器支承部73、右逆變器支承部74、前逆變器支承部75、左電容器支承部76以及右電容器支承部77。
[0038]如圖3所示,后車體部由隔壁20劃分成發(fā)動機室21和冷卻室22。也就是說,隔壁20從發(fā)動機室21劃分出冷卻室22。在發(fā)送機室21配置有發(fā)動機23,排氣處理裝置26,變速箱27 (參照圖1),以及電動馬達28、29(參照圖1)等。也就是說,發(fā)動機室21在內部包含發(fā)動機23及電動馬達28、29。另外,圖1中圖示了兩個電動馬達,但是電動馬達的個數(shù)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三個以上。發(fā)動機23例如是柴油發(fā)動機。發(fā)動機23和電動馬達28、29與變速箱27連接,產(chǎn)生行走輪4、5的驅動力。進而,發(fā)動機23還產(chǎn)生用于驅動液壓油栗、轉向栗等的驅動力。
[0039]排氣處理裝置26優(yōu)選為柴油微粒捕獲過濾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裝置,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