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輻床連接部430的接套頭435于第三抵接部323抵靠該徑向胎端面312。相對于該中心輪轂2,該徑向胎端面312的第三部分321的第三抵接部323,相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318呈徑向偏內,且所述第一抵接部318、所述第二抵接部319及所述第三抵接部323在輪周方向上以預定的次序呈群組式重復排列,其中每一個群組是由一個第一抵接部318、一個第二抵接部319及一個第三抵接部323組成。
[0047]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車輪總成通過上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410、第二輪輻床連接部420、輪輻床壁31,以及任擇的,視需要的第三輪輻床連接部430,使得施于該外輪圈3與該輪輻單元4的不平衡張力降低,且上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410及第二輪輻床連接部420及視需要的第三輪輻床連接部430能夠支撐該輪輻單元4的張力負荷。因此,增進該外輪圈3及該輪輻單元4的強度及耐用性,所以確實能達成本發(fā)明的目的。
[0048]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個中心輪轂; 一個外輪圈,包括一個輪輻床壁;及 一個輪輻單元,包括多個第一輻條及多個第二輻條,所述第一輻條與所述第二輻條各自延伸于該外輪圈及該中心輪轂間,且各自具有一個連接到該輪輻床壁的第一端,一個與該第一端相對且連接到該中心輪轂的第二端,以及一個連接于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間的輻長部,各第一福條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一輪福床連接部,各第一福條在該處連接到該輪輻床壁,以及各第二輻條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輪輻床連接部,各第二輻條于該處連接到該輪輻床壁,相對于該中心輪轂,所述第二輪輻床連接部相對于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呈徑向偏外且在輪周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相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輪輻床壁具有一個徑向輪轂端面及一個與該徑向輪轂端面相對的徑向胎端面,該徑向輪轂端面具有多個分別緊鄰所述第一輻條的第一輪輻床連接部的第一部分,以及多個分別緊鄰所述第二輻條的第二輪輻床連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對于該中心輪轂,所述第一部分相對于所述第二部分呈徑向偏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徑向胎端面具有多個分別緊鄰所述第一輻條的第一輪輻床連接部的第一部分,以及多個分別緊鄰所述第二輻條的第二輪輻床連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對于所述中心輪轂,所述第一部分相對于所述第二部分呈徑向偏內。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徑向輪轂端面的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在輪周方向上交替排列;該徑向胎端面具有多個第一部分及多個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在輪周方向上交替排列。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輪輻床壁進一步具有多個分別供所述第一輻條穿入的第一輻條穿孔,以及多個分別供所述第二輻條穿入的第二輻條穿孔。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輻條穿孔分別從該徑向輪轂端面的第一部分延伸到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輻條穿孔分別從該徑向輪轂端面的第二部分延伸到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二部分。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分別形成一個具有一個接套頭的輻條接套,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一部分分別形成有一個第一抵接部,在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的接套頭抵靠該徑向胎端面;所述第二輪輻床連接部分別形成一個具有一個接套頭的輻條接套,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二部分分別形成有一個第二抵接部,在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輪輻床連接部的接套頭抵靠該徑向胎端面,相對于所述中心輪轂,所述第一抵接部相對于所述第二抵接部呈徑向偏內。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外輪圈進一步包括一個連接到該輪輻床壁的外壁,相對于該中心輪轂,該外壁相對于該輪輻床壁呈徑向偏外,該輪輻床壁及該外壁協同地定義一個用于收容所述第一輻條及所述第二輻條的接套頭的內腔。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中心輪轂包括一個具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的輪轂本體、多個從該第一端延伸的第一輪轂凸緣,以及多個從該第二端延伸且軸向與所述第一輪轂凸緣相隔的第二輪轂凸緣,所述第一輪轂凸緣分別連接到所述第一輻條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輪轂凸緣分別連接到所述第二輻條的第二端。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輪輻單元進一步包括多個延伸于該外輪圈與該中心輪轂間的第三輻條,所述第三輻條分別包括一個形成有一個第三輪輻床連接部的第一端,一個與該第一端相對且連接到該中心輪轂的第二端,以及一個延伸于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間的輻長部,各第三輻條的第一端以其第三輪輻床連接部連接到該輪輻床壁,相對于該中心輪轂,所述第三輪輻床連接部相對于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呈徑向偏內,且與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及所述第二輪輻床連接部在輪周方向上相隔。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徑向輪轂端面進一步具有多個第三部分,其分別緊鄰所述第三輻條的第三輪輻床連接部,相對于該中心輪轂,所述第三部分相對于所述第一部分呈徑向偏內,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在輪周方向上以預定的次序呈群組式重復排列,其中每一個群組是由所述第一部分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部分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部分其中一者組成。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徑向胎端面還具有多個第三部分,其分別緊鄰所述第三輻條的第三輪輻床連接部,相對于該中心輪轂,所述第三部分相對于所述第一部分呈徑向偏內,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在輪周方向上以預定的次序呈群組式重復排列,其中每一個群組是由所述第一部分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部分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部分其中一者組成。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該輪輻床壁進一步具有多個分別供所述第三輻條穿入的第三輻條穿孔。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輻條穿孔分別從該徑向輪轂端面的第三部分延伸到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輪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輻條的第三輪輻床連接部分別形成有一個具有一個接套頭的輻條接套,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形成有一個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輪輻床連接部的接套頭分別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靠該徑向胎端面,相對于該中心輪轂,該徑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的第三抵接部,相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呈徑向偏內,且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及所述第三抵接部在輪周方向上以預定的次序呈群組式重復排列,其中每一個群組是由所述第一抵接部其中一者、所述第二抵接部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抵接部其中一者組成。
【專利摘要】一種車輪總成包含一個中心輪轂、一個包括一個輪輻床壁的外輪圈、及一個包括多個第一、第二輻條的輪輻單元。所述第一、第二輻條各自延伸于該外輪圈與該中心輪轂間,且各自具有一個連接到該輪輻床壁的第一端,及一個相對于該第一端且連接到該中心輪轂的第二端,及一個連接于該第一、第二端間的輻長部。各第一輻條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一輪輻床連接部,各第一輻條在該處連接到該輪輻床壁,及各第二輻條的第一端形成有一個第二輪輻床連接部,各第二輻條于該處連接到該輪輻床壁。相對于該中心輪轂,所述第二輪輻床連接部相對于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呈徑向偏外且在輪周方向上分別與所述第一輪輻床連接部相隔,使施于外輪圈與輪輻單元的不平衡張力降低。
【IPC分類】B60B21/02, B60B1/04
【公開號】CN105538999
【申請?zhí)枴緾N201510708504
【發(fā)明人】史蒂芬·拜耳斯·梅茲
【申請人】貝克佛提發(fā)展責任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7日
【公告號】DE202015105622U1, US2016011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