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是,配置在距渦輪葉輪21近的位置的軸承構件51a和配置在距壓縮機葉輪31近的位置的軸承構件51b是以相對于與旋轉軸15的軸向正交的面對稱的方式配置的具有彼此相同的結構的構件。因此,在此,詳細說明軸承構件51a,對于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位標注相同標號,省略關于軸承構件51b的說明。
[0043]如圖2所示,軸承構件51a呈通過液晶聚合物而成型的圓筒形狀。在由內周面53包圍的空間內插通旋轉軸15。軸承構件51a通過向插通孔41壓入而固定于中心殼體40。因此,軸承構件51a的外周面整體是與中心殼體40壓接的壓接面54。S卩,軸承部50利用軸承構件51a的內周面53來承受旋轉軸15的徑向力。
[0044]另一方面,軸承部50通過軸承構件51a的端面即卡合面55與限制構件52的端面即卡合面56之間的卡合而承受旋轉軸15的推力。限制構件52被固定在渦輪葉輪21相對于旋轉軸15的連結部分與壓縮機葉輪31相對于旋轉軸15的連結部分的大致中央。限制構件52呈在旋轉軸15的軸向的兩端部擴徑的圓筒狀。限制構件52在由一對軸承構件51a、51b夾著的空間內,通過與中心殼體40之間的間隙來形成內部油室57。
[0045]在軸承構件51a的內部形成有油引導路58。油引導路58的油導入口 59開設于軸承構件51a的壓接面54,并與形成于中心殼體40的油供給路42連通。而且,通過油導入口59向油引導路58導入的油從開設于軸承構件51a的卡合面55上的第一油供給口 60和開設于軸承構件51a的內周面53上的第二油供給口 61流出。從第一油供給口 60流出的油在軸承構件51a與限制構件52之間的間隙形成第一流體層。而且,從第二油供給口 61流出的油在軸承構件51a與旋轉軸15之間的間隙形成第二流體層。S卩,軸承部50經(jīng)由上述第一及第二流體層而將旋轉軸15支承為能夠旋轉。
[0046]參照圖3,說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渦輪增壓器10的軸承結構的作用。
[0047]在上述的渦輪增壓器10的軸承結構中,通過軸承構件51a、51b的卡合面55與限制構件52的卡合面56之間的卡合來承受旋轉軸15的推力。并且,形成第一流體層的油通過第一油供給口 60直接向上述軸承構件51a、51b與限制構件52之間的間隙供給。因此,與通過例如形成于中心殼體40并向內部油室57開口的油供給口而間接地向軸承構件51a、5 Ib與限制構件52之間的間隙供給油的情況相比,能夠在高概率下向該間隙供給油。即,在形成第一流體層的基礎上,軸承部50所需的油量減少。其結果是,向渦輪增壓器10供給的油量能夠減少,因此能抑制通過密封部45、46的油的漏出。
[0048]另外,在軸承部50中,軸承構件51a的外周面是與中心殼體40壓接的壓接面54,因此在軸承構件51a與中心殼體40之間的交界不需要油的流體層。
[0049]因此,與在中心殼體40和軸承構件51a、51b之間的間隙需要油的流體層的結構相比,軸承部50所需的油量減少。其結果是,能進一步抑制通過密封部45、46的油的漏出。
[0050]而且,軸承部50所需的油量減少,由此向油供給路42供給油的泵能夠小容量化。其結果是,能實現(xiàn)搭載渦輪增壓器10的內燃機的輸出及燃油經(jīng)濟性的提高。
[0051]在此,在軸承構件51a、51b與中心殼體40之間需要油的流體層的結構中,由于在該流體層內混入溫度上升的油,從而形成第一及第二流體層的油的溫度容易上升。關于這一點,在軸承部50中,由于軸承構件51a、51b與中心殼體40之間不需要流體層,因此能抑制第一及第二流體層的油的溫度上升。其結果是,軸承部50的冷卻能力提高,由此渦輪增壓器10的耐燒結性提高。
[0052]另一方面,在軸承部50中,從第一油供給口 60直接向軸承構件51a、51b與限制構件52之間的間隙供給油,從第二油供給口 61直接向軸承構件51a、51b與旋轉軸15之間的間隙供給油。即,由于向各滑動部分直接供給油,因此能促進各流體層的油的循環(huán)而進一步提高渦輪增壓器10的耐燒結性,并且旋轉軸15的旋轉時的油的攪拌阻力減少,由此渦輪增壓器10的增壓效率提高。
[0053]在此,在中心殼體40中,用于使供給到軸承機構的油返回油盤的油排出路43、44形成在一對密封部45、46之間。并且,在上述的渦輪增壓器10中,限制構件52配置在一對軸承構件51a、51b之間,因此受到使旋轉軸15朝向渦輪葉輪21移動的推力的卡合面55、56配置在從密封部45至少分離了軸承構件51a的量的位置。而且,受到使旋轉軸15朝向壓縮機葉輪31移動的推力的卡合面55、56配置在從密封部46至少分離了軸承構件51b的量的位置。
[0054]因此,與受到推力的軸承機構設置在與密封部45或密封部46相鄰的位置的情況相比,在到達密封部45、46之前,油容易排出。其結果是,到達密封部45、46的油減少,由此能抑制通過密封部45、46的油的漏出。而且,軸承部50不需要例如受到推力的軸承機構即分體類型的推力軸承所需的密封用構件。因此,能削減構成受到推力的軸承機構的部件個數(shù)。
[0055]另外,限制構件52固定在旋轉軸15中的壓縮機葉輪31的連結部分與渦輪葉輪21的連結部分的大致中央部分。因此,旋轉軸15的振動中的成為一次模式的腹部的部位的機械強度提高,因此軸承部50對旋轉軸15的減振性提高。
[0056]而且,由于軸承構件51a、51b為樹脂制,因此通過該軸承構件51a、51b的彈性變形來吸收從旋轉軸15受到的徑向力。即,與軸承構件為金屬制的情況相比,旋轉軸15的振動容易被軸承構件51a、51b吸收,由此旋轉軸15的振動難以向中心殼體40傳遞。其結果是,能抑制中心殼體40的振動、以及渦輪增壓器10的振動。
[0057]然而,壓縮機殼體30以與壓縮機葉輪31之間始終形成間隙的方式設計,以便于即使該壓縮機殼體30及旋轉軸15這雙方發(fā)生熱膨脹也能不與壓縮機葉輪31發(fā)生干渉。并且,壓縮機葉輪31相對于旋轉軸15的連結部分與受到旋轉軸15的推力的卡合面56之間的距離越遠,越形成上述間隙,容易受到旋轉軸15的熱膨脹的影響。即,上述距離越遠,冷卻時需要越大的間隙。并且,若這樣的間隙增大,則由壓縮機葉輪取入的吸入空氣容易通過上述間隙而漏出。
[0058]如圖3所示,在上述的渦輪增壓器10中,壓縮機葉輪31具備葉輪部35的外周由側壁部36包圍的所謂封閉型的葉輪。因此,由壓縮機葉輪31取入的吸入空氣難以通過上述間隙漏出。其結果是,不易產(chǎn)生旋轉軸15的熱膨脹引起的增壓性能的變動。
[0059]而且,限制構件52固定在旋轉軸15中的壓縮機葉輪31的連結部分與渦輪葉輪21的連結部分的大致中央部分,由此旋轉軸15的熱膨脹向距壓縮機葉輪31近的位置的部分和距渦輪葉輪21近的位置的部分分散。因此,與限制構件52靠近壓縮機葉輪31配置的情況相比,渦輪殼體20與渦輪葉輪21之間所需的間隙減小。其結果是,更不易產(chǎn)生旋轉軸15的熱膨脹引起的增壓性能的變動。
[0060]如以上說明那樣,根據(jù)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渦輪增壓器10的軸承結構,能夠得到以下列舉的效果。
[0061](I)由于向軸承構件51a、51b與限制構件52之間的間隙直接供給油,因此軸承部50所需的油量減少。其結果是,能抑制通過密封部45、46的油的漏出。
[0062](2)由于軸承構件51a、51b的外周面是與中心殼體40壓接的壓接面54,因此軸承部50所需的油量進一步減少。其結果是,能進一步抑制通過密封部45、46的油的漏出。
[0063](3)泵能夠小容量化,由此能實現(xiàn)搭載渦輪增壓器10的內燃機的輸出及燃油經(jīng)濟性的提尚。
[0064](4)形成第一及第二流體層的油向各流體層直接供給。其結果是,通過促進各流體層中的油的循環(huán)而渦輪增壓器10的耐燒結性提高,并且旋轉軸15的旋轉軸中的油的攪拌阻力減少,由此渦輪增壓器10的增壓效率提高。
[0065](5)在軸承構件51a、51b與中心殼體40之間的間隙不需要油的流體層,因此能抑制各流體層的油的溫度上升。其結果是,渦輪增壓器10的耐燒結性提高。
[0066](6)受到推力的卡合面55、56配置在從密封部45分離了軸承構件5Ia的長度的量的位置。其結果是,到達密封部45的油量減少,由此能抑制通過密封部45的油的漏出。需要說明的是,關于密封部46也與密封部45同樣地抑制通過密封部45的油的漏出。
[0067](7)而且,在軸承部50不需要密封用構件,因此軸承部50所需的部件個數(shù)、以及構成渦輪增壓器10的部件個數(shù)減少。
[0068](8)限制構件52固定在旋轉軸15中的壓縮機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