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汽車設計,具體涉及一種車輛電氣設備布置電磁兼容校核方法、系統(tǒng)及其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1、隨著汽車電子化的發(fā)展,汽車內部的電氣設備越來越多,這些設備在工作時會產生電磁輻射,從而影響其他設備的正常工作,同時也可能受到外界電磁環(huán)境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電磁兼容技術應運而生,它通過對設備的電磁特性進行分析,預測和控制設備在電磁環(huán)境中的行為,以保證設備的正常工作。隨著汽車電子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車輛電磁兼容問題也日益嚴峻。傳統(tǒng)的電磁兼容判斷方法主要是以實驗為主,通過實驗結果判定整車電磁兼容性能是否達標,然而,現有的電磁兼容判斷方法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這種方法是在整車已完成布置設計之后,且車輛已裝配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意味著一旦發(fā)現問題,修改的空間較小,代價較大。其次,這種方法發(fā)現問題的時間較晚,可能會延誤產品的開發(fā)周期。因此,如何在設計階段就識別出電氣設備在布置中可能出現的電磁兼容干擾問題,是當前車輛電磁兼容技術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車輛電氣設備布置電磁兼容校核方法、系統(tǒng)及其存儲介質,能夠在設計階段識別出電氣設備在布置中可能出現的電磁兼容干擾問題,優(yōu)化整車電磁兼容性能,避免后續(xù)裝車后再出現問題導致的代價及開發(fā)周期延長。
2、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輛電氣設備布置電磁兼容校核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3、識別車輛電氣設備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車輛電氣設備的電磁兼容特性和類型;
4、根據每個車輛電氣設備的電磁兼容特性和類型確定其周圍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
5、以移動最小化的原則,調整每個車輛電氣設備的周圍車輛電氣設備的位置,使所有的車輛電氣設備相互之間均滿足其對應的布置原則。
6、上述技術方案中,識別車輛電氣設備之間的相對位置的過程包括:根據整車設計3d數據識別整車空間中各車輛電氣設備的位置。
7、上述技術方案中,識別車輛電氣設備的電磁兼容特性和類型的過程包括:根據中整車設計3d數據確定所采用的車輛電氣設備及其相應的類型;根據車輛電氣設備的類型確定其電磁兼容特性。
8、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車輛電氣設備類型包括:控制器類、射頻類、天線接收發(fā)射類、電機及電機控制器類、高低壓線束、屏蔽線束、基于攝像頭、雷達的自動駕駛控制設備類;所述電磁兼容特性包括:干擾源類和敏感體類。
9、上述技術方案中,敏感體類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為:在該車輛電氣設備為中心的設定半徑的圓球體范圍內,不存在干擾源類車輛電氣設備;該車輛電氣設備的走線的設定直線范圍內不存在工作電流超過設定閾值的車輛電氣設備;與該車輛電氣設備共線的其他線束不存在電流變化超過設定閾值或者屬于干擾源類的車輛電氣設備。
10、上述技術方案中,控制器類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為:在該車輛電氣設備為中心的設定半徑的圓球體范圍內,不存在電機類車輛電氣設備或者高壓線束。
11、上述技術方案中,電機及電機控制器類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為:電機與電機控制器之間的距離超過設定值;電機采用屏蔽外殼并帶有接地線,且接地點的接地阻抗?jié)M足設定要求。
12、上述技術方案中,高低壓線束的布置原則為:高壓線與低壓線的之間的距離超過設定閾值;高壓線與低壓線走線優(yōu)先垂直布置,如果垂直布置不滿足其他車輛電氣設備布置原則時,高壓線與低壓線采用其他布置方式但是避免平行走線且線束需要選擇使用屏蔽線和雙絞線。
13、上述技術方案中,屏蔽線束的布置原則為:屏蔽線束用360°環(huán)接;屏蔽線束的接地阻抗達到設定值;屏蔽線束中的can線采用雙絞線布置。
14、上述技術方案中,射頻類、天線接收發(fā)射類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為:天線前、后、左、右、上、下六個面不不在金屬遮擋;在以天線為中心的設定半徑的圓球體范圍內,不存在干擾源類車輛電氣設備;天線線纜采用屏蔽,天線的穿艙位置在設定范圍內沒有電流值超過設定值的線束或干擾源類車輛電氣設備。
15、上述技術方案中,基于攝像頭、雷達的自動駕駛控制設備類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為:其線束走線距離最小化,穿艙數量最小化,接插件的插頭損耗最小化;在該車輛電氣設備為中心的設定半徑的圓球體范圍內,不存在干擾源類車輛電氣設備。
16、上述技術方案中,根據車輛電氣設備的物理電氣特性判斷其所屬或者作為傳播路徑所作用于的電子模塊類型,根據其對應的電子模塊判定其電磁兼容特性:有源電子模塊屬于干擾源或者敏感體;電機類屬于干擾源;無源電子模塊屬于敏感體;電感性部件類屬于干擾源。
17、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車輛電氣設備布置電磁兼容校核系統(tǒng),包括:圖紙導入模塊、設備識別模塊、布置原則確定模塊、電磁兼容校核模塊和圖紙輸出模塊;
18、圖紙導入模塊用于導入整車設計3d數據;
19、設備識別模塊用于根據設備識別模塊識別車輛電氣設備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車輛電氣設備的電磁兼容特性和類型;
20、布置原則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每個車輛電氣設備的電磁兼容特性和類型確定其周圍車輛電氣設備的布置原則;
21、電磁兼容校核模塊用于以移動最小化的原則,調整每個車輛電氣設備的周圍車輛電氣設備的位置,使所有的車輛電氣設備相互之間均滿足其對應的布置原則;
22、圖紙輸出模塊用于輸出調整布置位置后的整車設計3d數據。
23、本發(fā)還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計算機程序,該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zhí)行時實現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車輛電氣設備布置電磁兼容校核方法。
24、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存儲器和處理器,所述存儲器和所述處理器之間互相通信連接,所述存儲器存儲有計算機指令,所述處理器通過執(zhí)行所述計算機指令,從而執(zhí)行如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車輛電氣設備布置電磁兼容校核方法。
2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可以提前識別電磁兼容干擾問題,通過在設計階段就識別出電氣設備在布置中可能出現的電磁兼容干擾問題,而不是在整車已完成布置設計之后,且車輛已裝配的情況下進行,這樣可以更早地發(fā)現并解決問題,避免了因修改空間較小,代價較大的問題。本發(fā)明還可以優(yōu)化整車電磁兼容性能,通過對整車用電設備的電氣特性和電磁兼容特性的詳細確認,以及對整車設計數據的校核,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和控制設備在電磁環(huán)境中的行為,從而優(yōu)化整車的電磁兼容性能,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本發(fā)明縮短了產品開發(fā)周期,由于可以在設計階段就識別出電磁兼容干擾問題,因此可以更早地進行問題的解決,從而縮短了產品的開發(fā)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
26、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通過整車3d設計圖紙對整車布置進行電磁兼容校核,通過整車3d設計圖紙識別整車布置,能夠精準反映整車的布置狀態(tài),保證校核過程有效性。
27、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通過整車3d設計圖紙獲取整車設備后,根據記載的設備類型識別電磁兼容屬性,提高校核效率的同時保證了校核精度。
28、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特定校核的車輛電氣設備充分考慮了整車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電磁狀態(tài),保證了校核結果的準確性。
29、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通過對敏感體類車輛電氣設備進行校核,保證其不受電磁干擾,提高產品質量。
30、進一步地,本發(fā)明通過對控制器類、射頻類、天線接收發(fā)射類、電機及電機控制器類、高低壓線束、屏蔽線束、基于攝像頭、雷達的自動駕駛控制設備類、敏感體類車輛電氣設備分別制定布置原則并進行校核,充分考量不同電氣特性和電磁兼容特性的設備工作要求,實現干擾源和敏感體的隔離,可以有效地降低電磁干擾,提高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