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能發(fā)出色光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中國臺灣新型專利公告第568434號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具有絕緣本體、第一發(fā)光元件、第二發(fā)光元件、印刷電路板及金屬外殼,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通過印刷電路板上的線路獲得電源,然而,該實用新型專利并未披露所述印刷電路板上線路的設置,且從其說明書附圖可以看出,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應該是單獨布線,如此增大了電連接器的體積,不利于電子產(chǎn)品的小型化發(fā)展。
所以,希望設計一種新型的方案以改善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體積較小。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安裝于所述絕緣本體的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及印刷電路板,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具有第一正極連接部及第一負極連接部,所述第二發(fā)光元件具有第二正極連接部及第二負極連接部,所述印刷電路板設置有一條負極連接線,所述第一負極連接部及第二負極連接部均電性連接至所述負極連接線。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設置在所述負極連接線的兩側(c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相對設置,所述第一正極連接部、第一負極連接部與所述第二正極連接部、第二負極連接部在沿負極連接線延伸的方向上正、負顛倒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后端面及自所述后端面向前內(nèi)凹有收容槽,所述印刷電路板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內(nèi)且相對于所述后端面向前內(nèi)縮。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本體自后向前凹設有收容所述印刷電路板的收容槽,所述印刷電路板具有相對的前端面、后端面及前后貫穿所述前端面與后端面的定位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自所述收容槽的內(nèi)表面向后延伸入所述定位孔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向后凸伸出所述后端面。
進一步的,所述收容槽具有貫穿所述后端面的第一收容槽及自所述第一收容槽進一步內(nèi)凹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槽內(nèi),所述印刷電路板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槽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具有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內(nèi)的導電端子及包圍在所述絕緣本體外圍的金屬外殼,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前后組裝在一起的本體部及端子支架,所述導電端子具有固定在所述端子支架的連接部,所述收容槽設置于所述端子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印刷電路板具有相對的前端面、后端面及貫穿所述前端面與后端面的貫穿孔,所述負極連接線設置在所述后端面上,所述第一負極連接部與第二負極連接部收容在所述貫穿孔內(nèi)且可與所述負極連接線達成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具有分別對應于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的兩個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由透光材料制成,該兩個插接部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且均具有向前開口的插接孔,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分別安裝于所述對應插接孔的正后方。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具有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由具有顏色的透光材料制成。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發(fā)光元件與第二發(fā)光元件共用同一個負極連接線,使得印刷電路板的面積較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2所示電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其中金屬外殼被去除。
圖4是圖3所示電連接器進一步分解的立體圖。
圖5是圖4所示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6是圖2所示電連接器去除金屬外殼后的后視圖。
圖7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沿A-A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圖1至圖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發(fā)出色光的電連接器100,該電連接器100可用以傳輸?shù)幌抻趥鬏斠纛l信號。
參圖1及圖7,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若干導電端子2、安裝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發(fā)光元件6、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插接部5、印刷電路板3、安裝固定在所述印刷電路板3上的導電模組7及包圍在所述絕緣本體1外圍的金屬外殼4。所述插接部5由具有顏色的透光材料制成,一般而言,所述插接部5為組裝固定至所述絕緣本體1,當所述透光材料為絕緣材料時,所述插接部5與所述絕緣本體1可以一體成型,所述插接部5具有向前開口的插接孔50,所述發(fā)光元件6設置在所述插接孔50的正后方。所述絕緣本體1設有前后組裝在一起的本體部11及端子支架12,所述發(fā)光元件6及印刷電路板3前后設置在所述端子支架12內(nèi)。所述金屬外殼4包括前后設置在一起的前外殼41及后蓋42,所述后蓋42遮蓋在所述印刷電路板3的后方。
參圖2至圖5,所述絕緣本體1具有相對的前端面(未標示)、后端面14及自所述后端面14向前凹設的收容槽13,所述發(fā)光元件6及印刷電路板3均收容在所述收容槽13內(nèi),所述印刷電路板3相對于所述后端面14向前內(nèi)縮。所述收容槽13具有貫穿所述后端面14的第一收容槽132及自所述第一收容槽132進一步內(nèi)凹的第二收容槽133,所述第一收容槽132大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3,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61與第二發(fā)光元件62分別以平貼的方式安裝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3內(nèi),所謂平貼的方式,即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61與第二發(fā)光元件62的主體部分橫截面最大的部分豎直設置以使所述第一、第二發(fā)光元件61、62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較小(圖3至圖5及圖7參照),所述印刷電路板3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32內(nèi)。所述發(fā)光元件6包括第一發(fā)光元件61與第二發(fā)光元件62,所述電連接器100具有分別對應于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61與第二發(fā)光元件62的兩個插接部。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61具有第一主體部610、第一正極連接部611及第一負極連接部612,所述第二發(fā)光元件62具有第二主體部620、第二正極連接部621及第二負極連接部622,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61與第二發(fā)光元件62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橫向方向上相對設置。所述印刷電路板3具有相對的前端面31、后端面32及前后貫穿所述前端面31與后端面32的定位孔36,所述絕緣本體1具有自所述收容槽13的內(nèi)表面(未標示)向后延伸入所述定位孔36的定位柱131,所述定位柱131向后凸伸出所述后端面32,在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定位柱131的后端與所述絕緣本體1的后端面14平齊,所述定位柱131向后抵靠于所述后蓋42。在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前后組裝在一起的本體部11及端子支架12,所述導電端子2具有固定在所述端子支架12的連接部(未標示),所述收容槽13設置于所述端子支架12上,所述第二收容槽133向前貫穿所述端子支架12的前端面(未標示)而與所述插接孔50對齊。所述導電模組7包括安裝在所述印刷電路板3的安裝塊71及固定于所述安裝塊71的導電針腳72。
參圖3,所述收容槽13的內(nèi)表面向后凸設有若干抵靠凸塊134,所述抵靠凸塊134抵靠在所述印刷電路板3的前端面31。
重點參圖6,所述印刷電路板3具有貫穿所述前端面31與后端面32的貫穿孔30,所述印刷電路板3在其后端面32上設置有第一正極連接線34、第二正極連接線35及一條負極連接線33,所述第一正極連接線34、第二正極連接線35及負極連接線33分別連接至所述導電模組7上的導電針腳72。所述第一正極連接部611與第二正極連接部621分別收容在對應的貫穿孔30內(nèi)且可分別與對應的第一正極連接線34與第二正極連接線35達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負極連接部612與第二負極連接部622收容在所述貫穿孔30內(nèi)且可與所述負極連接線33達成電性連接。即所述第一負極連接部612及第二負極連接部622均可電性連接至所述負極連接線33,所述第一負極連接部612及第二負極連接部622可直接與所述負極連接線33連接,也可以通過在所述貫穿孔30的內(nèi)表面設置金屬層(未標示),通過所述金屬層與所述負極連接線33連接。所述第一發(fā)光元件61與第二發(fā)光元件62分別設置在所述負極連接線33的兩側(cè)。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正極連接部611、第一負極連接部612與所述第二正極連接部621、第二負極連接部622在沿負極連接線33延伸的方向上交錯設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主要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插接部5由具有顏色的透光材料制成,如此,發(fā)光元件6僅需制造成發(fā)出同一種色光即可,而無需制造出發(fā)射不同色光的發(fā)光元件。
2、發(fā)光元件6設置在插接孔50的正后方,如此,發(fā)光元件6發(fā)射出來的色光可以通過所述插接部5更加充分的散射出來,電連接器100在使用時更加炫酷,可以更好的滿足高端產(chǎn)品的需求。
3、發(fā)光元件6固定在端子支架12上,而無需額外設置依附的載體,可以有效的減小電連接器100的體積,尤其是將在端子支架12設置收容槽13,更加減小了電連接器100的體積。
4、印刷電路板3相對于絕緣本體1的后端面14向前內(nèi)縮,可防止金屬制的后蓋42觸碰到印刷電路板3上的正極連接線、負極連接線或者發(fā)光元件的正負連接部,可以有效的防止后蓋42對發(fā)光元件6正常工作的影響。
5、定位柱131向后凸伸出印刷電路板3的后端面32,可以防止后蓋42由于受到不當外力向前變形而觸碰到印刷電路板3上的正極連接線、負極連接線或者發(fā)光元件的正負連接部。
6、第一正極連接部611、第一負極連接部612與第二正極連接部621、第二負極連接部622在沿負極連接線33延伸的方向上交錯設置,有利于減小印刷電路板3的體積,進而進一步減小電連接器100的體積。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當然,本實用新型也可采用其他實施方式,此處不再一一贅述,任何與本實用新型的構(gòu)思相同或等同的技術方案均為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