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第四液壓間隙調 節(jié)器IOb配置在#2氣缸的后側。
[0042] 并且,具有兩個空動機構11,其根據(jù)內燃機運轉經由所述#1氣缸側的第一、第二 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l〇a,IOa使所述#1氣缸的第一、第二進氣門3a、3a的開閉動作停止。
[0043] 需要說明的是,前述的由所述驅動軸5、擺動凸輪7、傳遞機構8及控制機構9構成 的進氣側可變機構稱為進氣VEL。
[0044] 另外,在所述進氣側,在所述驅動軸5的前側的端部設置有未圖示的例如葉片類 相位變更型氣門正時控制裝置(VTC),該VTC通過使驅動軸5扭轉,根據(jù)內燃機的運轉,使各 所述進氣門3a~3b的開閉正時可變。
[0045] 以下說明#1、#2氣缸的各結構部件。各所述進氣門3a~3b經由各氣門引導部4 滑動自如地保持于氣缸蓋1,并且被各氣門彈簧12向閉方向施力,各氣門彈簧12在設置于 各氣門桿端3c附近的各彈簧保持件3d與氣缸蓋1的內部上表面之間彈性接觸。
[0046] 所述驅動軸5經由所述擺動凸輪7的凸輪軸7a被旋轉自如地保持于在氣缸蓋1 的上端部設置的多個軸承部13,并且經由設置于在一端部設置的所述VTC的未圖示的殼體 的正時帶輪,利用正時帶被傳遞曲軸的旋轉力。另外,在驅動軸5的外周每一個氣缸對應地 設置的一個所述驅動凸輪5a的軸心Y從驅動軸5的軸心X向徑向偏心,并且外周的凸輪輪 廓形成為通常的大致圓形。
[0047] 在各所述擺臂6中,一端部6a的平坦狀或稍微凸狀的下表面與各所述進氣門 3a~3b的各氣門桿端3c抵接,而另一端部6b的下表面凹部6c與各所述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 IOa~IOb的頭部抵接,并且在形成于各擺臂6的中央的收納孔內分別經由輥軸14a收納配 置有輥14,該輥14旋轉自如。
[0048] 如圖1及圖2所示,各所述擺動凸輪7在圓筒狀的凸輪軸7a的兩端部的下表面形 成有由基圓面、斜坡面及提升面構成的所述凸輪面7b,該基圓面、斜坡面及提升面根據(jù)擺動 凸輪7的擺動位置與所述擺臂6的輥14的上表面轉動接觸。
[0049] 所述凸輪軸7a構成為形成于其外周面的大致軸向中央位置的軸頸部以微小的間 隙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多個所述軸承部13,并且利用內周面旋轉自如地支承所述驅動軸5的 外周面旋轉自如。
[0050] 所述傳遞機構8具有配置于驅動軸5的上方的搖臂15、使搖臂15的一端部15a和 驅動凸輪5a連接的連桿臂16、使搖臂15的另一端部15b和一個擺動凸輪7連接的連桿17。
[0051] 所述搖臂15構成為其中央所具有的筒狀基部經由支承孔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后述 控制凸輪,并且一端部15a利用銷18旋轉自如地與連桿臂16連結,而另一端部15b經由銷 19旋轉自如地與連桿17的上端部連結。
[0052] 所述連桿臂16構成為在其圓環(huán)狀的基部的中央位置所具有的嵌合孔16a旋轉自 如地嵌合有所述驅動凸輪5a的凸輪主體,而突出端利用所述銷18與搖臂一端部15a連結。
[0053] 所述連桿17構成為其下端部經由銷20與形成有擺動凸輪7的一個凸輪面7b的 凸輪尖部旋轉自如地連結。
[0054] 需要說明的是,在各所述搖臂15的另一端部15b與連桿17的上端部之間分別設 置有在組裝各結構部件時對各進氣門3a~3b的升程量進行微調的調整機構23。
[0055] 所述控制機構9固定有控制軸21及兩個控制凸輪22,其中控制軸21在驅動軸5 的上方位置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同一軸承部,控制凸輪22在該控制軸21的外周滑動自如地 嵌入所述搖臂15的支持孔而成為各搖臂15的擺動支點。
[0056] 所述控制軸21沿內燃機前后方向與驅動軸5并排配置,并且被如圖5所示的執(zhí)行 機構50控制旋轉。另一方面,所述控制凸輪22呈圓筒狀,軸心位置從控制軸21的軸心偏 移規(guī)定量。
[0057] 如圖5所示,所述執(zhí)行機構50由電動馬達51及滾珠絲杠52構成,其中電動馬達 51固定于未圖示的外殼的一端部,滾珠絲杠52設置于外殼的內部,作為將該電動馬達51的 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控制軸21的減速機構,由滾珠絲杠部件及轉換桿等構成。
[0058] 所述電動馬達51由比例型DC馬達構成,利用來自檢測內燃機狀態(tài)的控制單元53 的控制信號控制正反旋轉。
[0059] 如圖1~圖4所示,所述四個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IOa~IOb具有:有底圓筒狀的主體 24,其分別保持于氣缸蓋1的圓柱狀的各保持孔Ia內;柱塞27,其上下滑動自如地收納于 該主體24內,經由下部一體地具有的隔壁25在內部構成貯存室26 ;高壓室28,其形成于所 述主體24的下部內,經由貫穿形成于所述隔壁25的連通孔25a與所述貯存室26連通;單 向閥29,其設置于該高壓室28的內部,僅允許所述貯存室26內的工作油向高壓室28方向 流入。另外,在所述氣缸蓋1的內部形成有將存留于所述保持孔Ia內的工作油排出到外部 的排出孔lb。
[0060] 所述主體24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圓筒狀的第一凹槽24a,并且在該第一凹槽24a的 周壁上沿徑向貫穿形成有第一連通孔31,該第一連通孔31形成于所述氣缸蓋1的內部,下 流端使向所述第一凹槽24a開口的油通路30和主體24內部連通。
[0061] 另外,如圖3(A)、(B)所示,#1氣缸側的第一、第二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10a,IOa的主 體24的底部24b側比#2氣缸側的第三、第四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10b,IOb側的主體24更向下 方延伸,形成為大致圓柱狀。
[0062] 所述油通路30與形成于氣缸蓋1內的潤滑油供給用的未圖示的主油路連通,該主 油路從圖5所示的油泵54被壓送潤滑油。
[0063] 如圖3及圖4所示,所述柱塞27在軸向的大致中央的外周面形成有圓筒狀的第二 凹槽27a,并且在該第二凹槽27a的周壁沿徑向貫穿形成有使所述第一通路孔31和貯存室 26連通的第二通路孔32。另外,為了確保各柱塞27的前端頭部27b的前端面與各擺臂6 的另一端部6b的球面狀的下表面凹部6c的良好滑動性,各柱塞27的前端頭部27b的前端 面形成為球面狀。
[0064] 需要說明的是,該各柱塞27利用嵌合固定于主體24的上端部的圓環(huán)狀的止動部 件33限制柱塞27的最大突出量。
[0065] 所述第二凹槽27a形成為其軸向的寬度較大,由此在柱塞27相對于主體24的任 意上下滑動位置,使所述第一通路孔31和第二通路孔32總是連通。
[0066] 各所述單向閥29由使所述連通孔25a的下部開口緣(閥座)開閉的止回球29a、 對該止回球29a向閉方向施力的第一螺旋彈簧29b、保持該第一螺旋彈簧29b的杯狀的保持 件29c、彈性安裝于主體24的底壁24c的內底面與保持件29c的圓環(huán)狀上端部之間且將保 持件29c向隔壁25方向施力并將柱塞27整體向上方施力的第二螺旋彈簧29d構成。
[0067] 并且,在擺動凸輪7的凸輪面7b的基圓部區(qū)間,隨著所述柱塞27在所述第二螺旋 彈簧29d的靠壓力的作用下進行進出移動(上方移動)而高壓室28內成為低壓,此時從 所述油通路30供給到保持孔Ia內的工作油從第一凹槽24a流過第一通路孔31、第二凹槽 27a及第二通路孔32流入貯存室26,進而使止回球29a克服第一螺旋彈簧29b的彈簧力而 推壓打開,從而使工作油流入高壓室28內。
[0068] 由此,柱塞27頂起擺臂6的另一端部6b并經由輥14與擺動凸輪7的接觸使擺動 凸輪7與擺臂6的一端部6a及各進氣門3的氣門桿端3a之間的間隙調整為零。
[0069] 并且,在所述擺動凸輪7的升程區(qū)間內,由于在柱塞27上作用有向下方的荷重,所 以高壓室28內的液壓上升,高壓室28內的油從柱塞27與主體24之間的間隙漏出而使柱 塞27略微下降(泄露,leakdown) 〇
[0070] 如果再次位于擺動凸輪7的凸輪面7b的基圓部區(qū)間,則如前所述,利用所述第二 螺旋彈簧29d的作用力使所述柱塞27進出移動(上方移動),由此將各部分的間隙調整為 零間隙。
[0071] 所述述第一~第四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IOa~IOb都具有這樣的間隙調整功能。
[0072] 所述空動機構(氣門停止機構)11在進氣門側僅設置于所述#1氣缸的第一、第二 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l〇a、IOa側,如圖3(A)、(B)所示,由連續(xù)形成于各所述保持孔Ia的底部側 的圓柱狀的一對滑動用孔34、彈性安裝于該各滑動用孔34的底面與主體24的下表面之間 并且對所述第一、第二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IOaUOa向上方施力的空動彈簧35, 35、限制第一、 第二液壓間隙調節(jié)器l〇a,IOa的空動的一對限制機構36構成。需要說明的是,在#2氣缸 的進氣側第三、第四間隙調節(jié)器IObUOb側不設置空動機構11,因此僅具有通常的樞軸功 能和零間隙調整功能。
[0073] 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