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接入平臺,特別涉及一種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
背景技術:
隨著2015年鐵塔公司成立以來,把移動/聯通/電信的分離模塊相應組合,就是今天我們說的(POI)Point of Interest,全國上百家同行企業(yè)陸續(xù)推出了自己的不同方案,造型千奇百怪,終歸的指標卻始終無法通過泰爾實驗室的認證(三階交調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整機的性能測試涵蓋了能覆蓋通信網絡的所有頻率,大家又相應推出了雙面上下行合攬模塊,與電橋和雙向耦合器組合成為整機(一個端口性能不過返修后,其它端口需要全部重新測試,調試,大大延長整機裝配和整機聯調的生產周期。)使項目停歇不前,而且產品整機機箱重量超越了38Fg,運輸包材都必須采用木箱,造型十分笨重,產品外型超越了標準的19寸機箱,有的甚至有一個半機箱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組合方便、體積小的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為一由上殼體與下殼體共同構成的一空心長方體結構,其內部具有容模塊安裝的空腔;
一模塊,所述模塊包括安裝在上殼體內的模塊B以及安裝在下殼體內的模塊A及電橋,在上殼體的側端具有五個與模塊B相對應的端口B,在下殼體的同一側端具有四個與模塊A相對應的端口A以及兩個與電橋相對應的端口C,在模塊A、B的上側端分別具有一通過線路與電橋的上側端相連的連接器;
所述模塊A包括一合路器主體A,所述合路器主體A為一上端開口的空心結構,在合路器主體A內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諧振單元H、諧振單元I、諧振單元J及諧振單元F,同時在合路器主體A的下側端由左至右依次具有與諧振單元一一對應的端口H、端口I、端口J及端口F,在各個諧振單元內安裝有若干高低不等的諧振柱,在合路器主體A的上端通過螺栓連接有一蓋板A;
所述模塊B包括一合路器主體B,所述合路器主體B為一上端開口的空心結構,在合路器主體B內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諧振單元A、諧振單元B、諧振單元C、諧振單元D、諧振單元E及諧振單元F,同時在合路器主體B的下側端由左至右依次具有與諧振單元一一對應的 端口A、端口B、端口C、端口D、端口E及端口F,在各個諧振單元內安裝有若干高低不等的諧振柱,同時在各個諧振單元的上端還設置有與各個諧振單元內的諧振柱相連的8頻段公共耦合模,在合路器主體B的上端通過螺栓連接有一蓋板B。
進一步的,諧振單元A的上部位置設置有兩個水平并列分布的諧振柱B,下部位置設置有一個諧振柱C,中部位置分布有間隔設置的四個諧振柱B及三個諧振柱D,諧振單元B內自上而下分布有六個諧振柱E,諧振單元C的左側自上而下分布有六個諧振柱F,右側自上而下分布有七個諧振柱G,諧振單元D的左側自上而下分布有八個諧振柱H,右側自上而下分布有七個諧振柱I,諧振單元E的左側自上而下分布有十個諧振柱J,右側的上端具有五個水平分布的諧振柱F,下側具有自上而下分布有六個諧振柱F。
進一步的,所述蓋板的一面為電鍍面,另一面為貼膜保護面。
進一步的,各個諧振單元上位于諧振柱處均設置為弧形面。
進一步的,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上位于上殼體與下殼體接觸處均設置有防水圈。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的側端連接有一壁掛安裝支架。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長軸方向的兩端均具有一機柜安裝板。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中的接入平臺不要從反面進行裝配調試,也不會擔心調換面板碰傷損壞表面電鍍層,更不會擔心整機聯調反復拆裝,只需A與B模塊組合即可,使用精度較高的CNC加工中心把器件與機箱加工在一起,無需使用機箱,裝配與調式極為簡單。
通過設置8頻段公共耦合模,可利用諧振柱之間的臺階高度來調諧耦合量,不需要焊接工藝,減少了人工裝配的誤差,同時也保障了產品品質的穩(wěn)定。
通過在蓋板上貼膜,也是為了方便機加工的順利進行;通過將腔體上位于諧振柱處均設置為弧形面,在保證其正常使用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的減輕合路器的整體重量,降低成本。
本實用新型中,根據工程運用設計兩用模式,分別為壁掛式和機柜式,具體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安裝多樣化。
通過在上殼體與下殼體上均設置防水圈,從而可以在上殼體與下殼體合并后保證兩者之間連接的密封性。
模塊之間緊湊擺列而不失擁擠,拆裝便捷,這樣既能減少線性波長增加帶內平坦度,又能保障連接的線纜越少,使三階的性能也就越穩(wěn)定,模塊ANT天線端口連接3dB電橋,信號通過電橋混合交叉進入工程基站系統(tǒng)。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的上殼體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的上殼體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的下殼體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的下殼體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的實施例可以使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更全面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如圖1-圖4所示的一種超薄造型組合多系統(tǒng)接入平臺,包括一殼體及安裝在殼體內的模塊。
殼體為一由上殼體1與下殼體2共同構成的一空心長方體結構,其內部具有容模塊安裝的空腔。
在上殼體1與下殼體2上位于上殼體1與下殼體2接觸處均設置有防水圈3。通過在上殼體1與下殼體2上均設置防水圈3,從而可以在上殼體1與下殼體2合并后保證兩者之間連接的密封性。
模塊包括安裝在上殼體1內的模塊B以及安裝在下殼體2內的模塊A及電橋5,在上殼體1的側端具有五個與模塊B相對應的端口,如圖2所示,在下殼體2的同一側端具有四個與模塊A相對應的端口A以及兩個與電橋5相對應的端口C 4,如圖4所示,在模塊A、B的上側端分別具有一通過線路與電橋的上側端相連的連接器。
連接器包括一連接器殼體,該連接器殼體與模塊A、B相連的一端設置有外導體,且該端的中部位置還設置有內導體,在內導體與連接器殼體之間設置有絕緣體,內導體穿過模塊A、B上的通孔并與模塊A、B內的諧振單元相連通。
如圖3所示的示意圖可知,模塊A包括一合路器主體A10,合路器主體A10為一上端開口的空心結構,在合路器主體A10內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諧振單元H6、諧振單元I7、諧振單元J8及諧振單元F9,同時在合路器主體A10的下側端由左至右依次具有與諧振單元一一對應的端口H11、端口I12、端口J13及端口F14,在各個諧振單元內安裝有若干高低不等的諧振柱15,在合路器主體A10的上端通過螺栓連接有一蓋板A。蓋板A的一面為電鍍面,另一面為貼膜保護面,通過在蓋板上貼膜,也是為了方便機加工的順利進行。
如圖1所示的示意圖可知,模塊B包括一合路器主體B20,合路器主體B20為一上端開口的空心結構,在合路器主體B20內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諧振單元A21、諧振單元B22、諧振單元C23、諧振單元D24、諧振單元E25及諧振單元F26,同時在合路器主體B20的下 側端由左至右依次具有與諧振單元一一對應的端口A26、端口B27、端口C28、端口D29、端口E30,同時在合路器主體B20的下側端由左至右依次具有與諧振單元一一對應的端口A26、端口B27、端口C28、端口D29、端口E30,在各個諧振單元內安裝有若干高低不等的諧振柱,同時在各個諧振單元的上端還設置有與各個諧振單元內的諧振柱相連的8頻段公共耦合模31,通過設置8頻段公共耦合模31,可利用諧振柱之間的臺階高度來調諧耦合量,不需要焊接工藝,減少了人工裝配的誤差,同時也保障了產品品質的穩(wěn)定,在合路器主體B20的上端通過螺栓連接有一蓋板B。蓋板B的一面為電鍍面,另一面為貼膜保護面,通過在蓋板上貼膜,也是為了方便機加工的順利進行。
諧振單元A21的上部位置設置有兩個水平并列分布的諧振柱B32,下部位置設置有一個諧振柱C33,中部位置分布有間隔設置的四個諧振柱B32及三個諧振柱D34,諧振單元B22內自上而下分布有六個諧振柱E35,諧振單元C23的左側自上而下分布有六個諧振柱F36,右側自上而下分布有七個諧振柱G37,諧振單元D24的左側自上而下分布有八個諧振柱H38,右側自上而下分布有七個諧振柱I39,諧振單元E25的左側自上而下分布有十個諧振柱J40,右側的上端具有五個水平分布的諧振柱F36,下側具有自上而下分布有六個諧振柱F36。
在本實用新型中,各個諧振單元上位于諧振柱處均設置為弧形面。通過將腔體上位于諧振柱處均設置為弧形面,在保證其正常使用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的減輕合路器的整體重量,降低成本。
本實用新型中的接入平臺有兩種安裝方式,第一種為壁掛式,其結構為:在殼體的側端連接有一壁掛安裝支架。
第二種為機柜式,其結構為:在殼體長軸方向的兩端均具有一機柜安裝板。根據工程運用設計兩用模式,分別為壁掛式和機柜式,具體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安裝多樣化。
本實用新型中的接入平臺不要從反面進行裝配調試,也不會擔心調換面板碰傷損壞表面電鍍層,更不會擔心整機聯調反復拆裝,只需A與B模塊組合即可,使用精度較高的CNC加工中心把器件與機箱加工在一起,無需使用機箱,裝配與調式極為簡單。A模塊與電橋合為一體加工厚度為45mm,其中合路器部分高度為33mm。B模塊為單獨加工厚度為45mm,合路器部分高度為33mm。兩模塊結合后高度僅為90mm,合路器之間預留上下間歇高度,兩模塊中間間歇,相隔15mm以上,而傳統(tǒng)的結構單單一個雙面模塊厚度為69mm,兩模塊組合加上間歇空間高度為163mm,再加上機箱厚度為279mm,而本實用新型中的接入平臺只有90mm,體積大大減小了。
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 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