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1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將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2稍靠左方的位置。
[0193]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中,參照圖8對將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3靠右方的位置,將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4靠左方的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是,燃料箱21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圖8所示的具體的配置。也可以將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3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將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4稍靠左方的位置。
[0194]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中,參照圖9對將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5靠右方的位置,將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6靠左方的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是,燃料箱21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圖9所示的具體的配置。也可以將燃料箱210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5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將燃料箱210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6稍靠左方的位置。
[0195]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2中,參照圖11對將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1靠右方,將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2靠左方的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是,燃料箱210A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圖11所示的具體的配置。也可以將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1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將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2稍靠左方的位置。
[0196]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1中,參照圖13對將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3靠右方的位置,將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4靠左方的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是,燃料箱210A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圖13所示的具體的配置。也可以將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3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將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4稍靠左方的位置。
[0197]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2中,參照圖14對將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5靠右方的位置,將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6靠左方的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是,燃料箱210A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圖14所示的具體的配置。也可以將燃料箱210A的右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5稍靠右方的位置、且將燃料箱210A的左端配置于相比假想線H6稍靠左方的位置。
[0198]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2中,對燃料箱210A配置于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進行了說明。該配置可以是燃料箱210A的一部分位于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的配置,也可以是燃料箱210A的全部位于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的配置。
[0199]此外,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改變?nèi)剂舷涞纳舷路较虻呐渲?。S卩,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作為燃料箱的高度方向的配置,以將燃料箱210配置于座椅180的落座面181的下方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在實施方式2中,作為燃料箱的高度方向的配置,以將燃料箱210A配置于地板部201d的地板面的車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將燃料箱在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主視視角下配置于相比左前輪以及右前輪的車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將燃料箱配置于相比左前輪以及右前輪的車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將燃料箱配置在與左前輪以及右前輪的車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重疊的高度。
[0200]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在附圖中具體地示出車輛100、100A的結構以及各部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是,只要車輛以及構成車輛的各部的構造包含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即可。
[0201]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在俯視視角下在座椅180的前方具有地板部201d的車輛10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車輛也可以是不具有地板部201d而駕駛員跨坐在座椅上的類型。
[0202]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連桿支承部111兼做頭管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也可以形成為與連桿支承部111分開地具有頭管的結構。
[0203]此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連桿機構也可以構成為,上橫梁包括:具有配置于連桿支承部111的前方的部分的前上橫梁;以及具有配置于連桿支承部111的后方的部分的后上橫梁。此外,下橫梁可以僅是前下橫梁,也可以僅是后下橫梁。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連桿機構只要具備上橫梁和下橫梁即可,也可以具有在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橫梁與下橫梁之間的1個或者多個橫梁。
[0204]此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左框架部以及右框架部并不限定于左底框架部113Aa以及右底框架部113Ab。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也可以構成為,在相比地板部201d靠車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的下方、且相比底框架部靠車身框架110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具備不同的左框架以及右框架。
[0205]此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座椅除了具有駕駛員的落座面之外還可以具有同乘者(tandem rider)的落座面。同乘者的落座面的位置并無特別限定。
[0206]本發(fā)明是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具體化而得到的發(fā)明。其公開應看作是提供本發(fā)明的原理的實施方式的公開。這些實施方式不意味著將本發(fā)明限定于這里記載和/或圖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了解了這樣情況的基礎上,將多種圖示實施方式記載于此。
[0207]這里記載了幾個本發(fā)明的圖示實施方式。本發(fā)明沒有限定為這里記載的各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也包括以下的所有實施方式,這些實施方式包括基于該公開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識別的等同的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跨各種實施方式的特征的組合)、改良及/或變更。權利要求的限定事項應基于該權利要求所使用的用語而作廣泛解釋,不應限定為本說明書或本申請的執(zhí)行中記載的實施方式。這樣的實施方式應解釋為不是排他性的。例如,在本公開中,“優(yōu)選”或“良好”這樣的用語不是排他性的,是表示“雖然優(yōu)選,但不限定于此”或“雖然良好,但不限定于此”的意思。
[0208]將于2014年1月31日提出的專利申請2014-017273的日本申請所包含的說明書、附圖以及摘要的公開內(nèi)容全部援引于本發(fā)明中。
[0209]產(chǎn)業(yè)上的可用性
[0210]本發(fā)明在具有與車身框架一起朝左右方向傾斜的左前輪、右前輪以及后輪的車輛等中有用。
[0211]符號說明
[0212]100、100A:車輛;110、110A:車身框架;111:連桿支承部;113Aa:左底框架部;113Ab:右底框架部;114:后框架部;131L:左前輪;131R:右前輪;134:后輪;140:連桿機構;141:上橫梁;142:下橫梁;143:左側(cè)向桿;144:右側(cè)向桿;146:左托架;147:右托架;150L:左緩沖裝置;150R:右緩沖裝置;151:左緩沖器;152:左旋轉(zhuǎn)防止機構;153:右緩沖器;154:右旋轉(zhuǎn)防止機構;160:車把;161:轉(zhuǎn)向軸;162:中央轉(zhuǎn)向臂;165:橫拉桿;170:動力單元;180:座椅;181:落座面;201d:地板部;210、210A:燃料箱;A:上軸線;AL:左上軸線;AR:右上軸線;C:下軸線;CL:左下軸線;CR:右下軸線;E1:右前輪接地部或者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位置;E2:中心線;E3:后輪接地部的中心位置;F1、F2:假想線;G1、G4:右端位置;G2:中心位置;G3、G5:左端位置;H1、H2:假想線;Q1:重心;Y1:左軸線;Y2:右軸線。
【主權項】
1.一種車輛,具備: 車身框架; 右前輪以及左前輪,所述右前輪以及所述左前輪在所述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且能夠與所述車身框架一起朝車輛的左右方向傾斜; 后輪,所述后輪能夠與所述車身框架一起朝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傾斜; 右前輪支承裝置,所述右前輪支承裝置具有上部以及支承所述右前輪的下部; 左前輪支承裝置,所述左前輪支承裝置具有上部以及支承所述左前輪的下部; 連桿機構,所述連桿機構包括:右側(cè)向桿,所述右側(cè)向桿按照能夠繞沿著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軸線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承所述右前輪支承裝置的上部;左側(cè)向桿,所述左側(cè)向桿按照能夠繞與所述右軸線平行的左軸線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承所述左前輪支承裝置的上部;上橫梁,所述上橫梁在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承所述右側(cè)向桿的上部,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承所述左側(cè)向桿的上部,所述上橫梁的中間部由所述車身框架支承為能夠繞沿著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軸線旋轉(zhuǎn);以及下橫梁,所述下橫梁在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承所述右側(cè)向桿的下部,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承所述左側(cè)向桿的下部,所述下橫梁的中間部由所述車身框架支承為能夠繞與所述上軸線平行的下軸線旋轉(zhuǎn); 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產(chǎn)生所述后輪的驅(qū)動力;以及 燃料箱,所述燃料箱蓄積朝所述動力單元供給的燃料, 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側(cè)視視角下,所述燃料箱在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右前輪接地的右前輪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輪接地的左前輪接地部與所述后輪接地的后輪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右前輪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同所述右前輪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輪接地部與所述后輪接地部的中心和所述后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 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俯視視角下,在所述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左端配置于相比所述上橫梁以及所述下橫梁的中心與所述上橫梁以及所述下橫梁的左端之間的中心靠左方的位置、且所述燃料箱的右端配置于相比所述上橫梁以及所述下橫梁的中心與所述上橫梁以及所述下橫梁的右端之間的中心靠右方的位置。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 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后端配置于相比所述右前輪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輪接地部與所述后輪接地部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 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配置成同所述右前輪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輪接地部與所述后輪接地部的中心重疊。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 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燃料箱的前端配置成相比所述右前輪接地部以及所述左前輪接地部與所述后輪接地部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 所述車輛還具備座椅,所述座椅具有供駕駛員就坐的落座面, 所述燃料箱配置于所述落座面的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其中, 所述車身框架具有配置于所述座椅的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右框架部和左框架部, 所述燃料箱配置于所述右框架部以及所述左框架部的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中, 所述車輛還具備: 座椅,所述座椅具有供駕駛員就坐的落座面;以及 地板部,所述地板部位于相比所述座椅靠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位置,且具有供就坐于所述落座面的駕駛員的腳放置的地板面, 所述燃料箱配置于所述地板面的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其中, 所述車身框架在所述地板面的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具有沿著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框架部以及右框架部, 所述燃料箱配置于所述左框架部與所述右框架部之間。
【專利摘要】在具備能夠與車身框架一起傾斜的左前輪、右前輪以及后輪的車輛中,提供確保燃料箱的容量且運轉(zhuǎn)時的車輛的重心位置的變化量小的車輛。采用如下結構:在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側(cè)視視角下,燃料箱在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右前輪接地部以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后輪接地部的中心和右前輪接地部以及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同右前輪接地部以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后輪接地部的中心和后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燃料箱的左端配置于相比上橫梁以及下橫梁的中心與上橫梁以及下橫梁的左端之間的中心(H2)靠左方的位置、且燃料箱的右端配置于相比上橫梁以及下橫梁的中心與上橫梁以及下橫梁的右端之間的中心(H1)靠右方的位置。
【IPC分類】B62J35/00, B62K5/05
【公開號】CN105377682
【申請?zhí)枴緾N201580001296
【發(fā)明人】高野和久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月30日
【公告號】EP2982585A1, EP2982585A4, US20160107713, WO2015115110A1